廊里,莫斯科的寒意似乎被隔绝在外。杨简看着被人扶着离开的两位俄罗斯演员,他对身边的马丁和郭番说道:“看来我们找对人了。有弗拉基米尔和米哈伊尔在,俄罗斯部分的戏,稳了。”
马丁赞同地点点头:“他们对这次合作非常重视。我相信他们会贡献出极其精彩的表演。”
郭番也十分赞同地点着头,显然很认可马丁的说法。
回到房间,杨简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莫斯科璀璨而冰冷的夜景。克里姆林宫的轮廓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悠长的汽笛声。与巴黎的温柔浪漫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硬朗、冷峻,充满了力量感。
这正符合《火星救援》最后阶段所需要的氛围——人类在冷酷的宇宙和极端环境中,依靠智慧、勇气和协作,寻求生机。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能感受到拜科努尔荒原上的寒风,看到那矗立在天地之间的巨大发射架。
接下来的几天,紧张而有序的拍摄工作正式展开。莫斯科摄影棚内,按照1:1比例精准复制的“礼炮号”飞船内部舱段和返回舱模型成为了主战场。杨简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指挥若定,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
与俄罗斯演员的合作非常愉快。马什科夫果然展现出了他深厚的表演功力,将那位内心挣扎的俄罗斯官员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几场对手戏火花四溅,张力十足。波列琴科夫则用他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方式,完美诠释了一位沉默寡言却信念坚定的技术大牛,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
俄罗斯的协拍团队也展现了他们“战斗民族”的专业素养。在极低的棚内温度下,他们依旧高效工作,对于各种复杂的技术要求,总能找到办法解决,那股子韧劲和硬核作风,让见多识广的马丁都暗自赞叹,与华夏的员工比起来,他们也是不遑多让。
五天周后,莫斯科部分的戏份顺利杀青。整个剧组,包括俄罗斯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打包行装,登上了前往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专机。
当飞机降落在拜科努尔那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机场,当脚踏上这片曾经见证过人类航天史上无数辉煌与悲壮的传奇土地时,包括杨简在内的所有人,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敬畏,就连杨简也是这样。
辽阔的、一望无际的草原被冰雪覆盖,寒风呼啸,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种苍凉而壮美的基调。而在视野的尽头,那些巍峨耸立、直插云霄的火箭发射架,如同钢铁巨神,沉默地诉说着人类征服太空的雄心与梦想。
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但杨简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要用最极致的专业和热情,在这片寒冷的星空下,为《火星救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华夏的硬核科幻电影,开启一个震撼人心的新篇章。
......
十月下旬的bJ,秋意已深,寒气渐浓。天空常常是那种灰蒙蒙的调子,仿佛一块洗旧了的铅灰色绒布,压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上。这不是环境的原因,而是这个季节独有的样子。
阳光变得吝啬而稀薄,即便在正午时分,洒在身上也失去了夏日的烈度,只余下些许聊胜于无的暖意。凛冽的北风开始不时呼啸而过,卷起地上枯黄的梧桐叶和银杏叶,打着旋儿,发出“沙沙”的声响,最终将它们无情地抛在光秃秃的枝桠下、冰冷的路沿边,或是匆匆行人的肩头脚畔。街道两旁的树木,早已褪去了夏日的葱茏,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倔强地伸向天空,勾勒出一幅幅疏朗而坚韧的冬日素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干冷的味道,混合着泥土、落叶以及城市特有的尘嚣气息,提醒着人们寒冬的脚步已然临近。
朝阳乐视总部大楼内,氛围却与窗外萧瑟的秋意形成了冰火两重天般的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