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留下来先把《火星救援》的戏份拍完。
柳亦妃饰演的火星小组任务队长梅丽站在飞控中心的核心指挥位上,她身着剪裁合体的宇航服内衬服装,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全场。
“各部门最后确认!
特效组,屏幕数据流同步!”
“摄影组准备就绪!”
“演员准备!”
“3…2…1,开始!”
飞控中心内,气氛瞬间绷紧!
“轨道参数确认!”
“推进器点火程序载入!”
“倒计时一分钟准备!”
各岗位操作员清晰冷静的报告声此起彼伏,敲击键盘的嗒嗒声密集而富有节奏感。
柳亦妃(梅丽)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用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出指令:“bj飞控中心授权,后羿推进器,点火!”
“点火!”
“推进器工作正常!”
“度提升中……”
“预计三小时后抵达预定加节点!”
大屏幕上,复杂的轨道示意图生着动态变化,代表救援飞船的光点沿着新计算的轨道快移动。
所有演员都需要表现出极度专注下的紧张,以及步骤成功后的短暂松弛和欣慰。
柳亦妃的眼神尤其重要,要在冷静果决中,透露出对遥远太空同事的关切和对任务成功的期盼。
“咔!
很好!
保一条!”
“道具,检查一下三号控制台的屏幕显示,有个数据跳错了!”
“群演老师,报告的时候身体可以再前倾一点,表现出紧迫感!”
拍摄在高度重复和精细调整中进行。
每一个镜头的完成,都需要导演、演员、摄影、特效、灯光、道具等部门的完美配合。
一旦现问题或者说是小瑕疵,杨简就会亲自走到飞控中心场地内,亲自给演员说戏,或者与特效指导确认某个操作手势是否与后期特效画面匹配。
他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这里,在报告参数确认的时候,手指要在这个按键上有一个坚定的按压动作,即使这个按键可能没实际功能,但要给观众一种‘就是这里,确认无误’的真实感。”
“老胡,作为医疗官,此刻的关注点可以更多地在生命保障系统的远程监测数据上,即使镜头没给特写,但您的状态要一直在。”
在这种高强度、高精度的拍摄中,时间过得飞快。
当杨简终于满意地喊出“这条过了!
准备下一场”
时,窗外早已是夜幕低垂。
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稍事休息,准备转场拍摄夜戏。
杨简走到飞控中心巨大的模拟舷窗前(窗外是绿幕,后期会合成星空),看着眼前这一切。
虽然只是拍摄,但置身于这个高度还原的飞控中心,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听着耳机里模拟的通讯声,他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跨越亿万公里营救同伴的紧迫与豪情。
地球上的戏份,与杨简在火星的个人独角戏比起来,同样重要。
它们构建了救援行动的坚实基础,展现了人类在危机面前的协作与智慧。
这里的每一次计算、每一次指令、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或挫折后的坚持,都是最终救援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