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通道向外传输时,“龙盾”系统就能凭借这些水印,进行精准的追踪和溯源。
第三层,逻辑陷阱与蜜罐。这是“镜渊”系统最致命的部分。“伏羲”在埃文可能探索的路径上,设置了数个极其诱人的“蜜罐”。其中一个被命名为“潘多拉魔盒”的蜜罐,伪装成一个看似因疏忽而未及时清理的、标记为“伏羲核心交互协议-废弃测试版”的服务器目录。里面存放着一些陈旧的、充满“未修复漏洞”的协议文档和代码片段,其中一个漏洞的描述,赫然指向一种可能“绕过部分‘基石三律’安全校验”的“理论方法”。
这个蜜罐的设计,完美利用了攻击者的心理:对轻易获得核心机密的本能怀疑,与对“发现重大漏洞”的巨大诱惑之间的挣扎。为了增加可信度,“伏羲”甚至模拟了数段早期研发人员关于“是否该保留此激进设计以换取性能”的、看似真实的邮件讨论记录。
指挥部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屏幕上代表埃文访问行为的光点,在由数据和权限构成的“迷宫”中移动。
起初的几天,埃文表现得极为谨慎和专业。他勤恳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与同事交流技术问题,访问记录大多集中在公开或低权限区域,行为模式与一个正常的、力求上进的芯片工程师无异。
但“伏羲”构建的行为模型,已经开始捕捉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异常。例如,埃文在访问某些技术文档时,鼠标滑过关键段落的速度异常缓慢,停留时间远超正常阅读所需;他在一次小组讨论中,看似无意地引用了某个只有更高权限才能接触到的、关于“伏羲”任务调度算法的边缘概念;他个人终端上的加密通信软件(经过星火允许使用的商业软件),在深夜出现了几次持续时间极短、数据量微小的对外连接,连接的Ip经过多次跳转,最终消失在某个加密代理网络之中。
“他在试探,也在熟悉环境。”周倩判断,“‘幽灵’很专业,很有耐心。”
何月山点头:“他在用最小的代价,绘制我们的‘防守地图’。是时候,让他‘偶然’发现第一个蜜罐了。”
在“伏羲”的精密操控下,一次“意外”的服务器日志清理操作,“暴露”了那个存放着“废弃测试版协议”的目录。访问日志显示,埃文在一次常规的跨部门数据检索中,“偶然”触发了这个隐藏目录的索引。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埃文对该目录的访问频率显着增加。他下载了所有文档,并尝试在一个隔离的沙盒环境中,运行里面附带的示例代码。“伏羲”的监控显示,他正在反复验证那个关于“绕过基石三律”漏洞的可能性。
“鱼儿闻到了饵料的味道。”监控员低声报告。
然而,埃文依旧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数据窃取或明显的违规操作。他像一个最有耐心的猎手,反复确认着陷阱周围是否有不自然的痕迹。
“他在怀疑。”周倩微微蹙眉,“这个诱饵太‘甜’了,反而引起了他的警惕。”
何月山却笑了:“警惕是好事。这说明他是个高手,不会轻易上钩。但越是高手,越无法抗拒真正‘挑战性’的目标。启动‘b计划’,给他一点‘意外之喜’。”
所谓的“b计划”,是“镜渊”系统的另一重精妙设计——压力诱导。
在埃文又一次试图在沙盒中复现那个“漏洞”时,“伏羲”控制下的系统,模拟了一次“偶然”的资源冲突和轻微的逻辑错误,导致埃文的测试进程意外崩溃,并在崩溃日志中,“泄露”了一条指向另一个内部服务器地址的、模糊的错误信息。这条信息暗示,那个“废弃协议”的某个关键组件,似乎与一个正在运行的、标记为“伏羲-量子混合计算核心调试”的服务还存在某种未断开的依赖关系。
这是一个风险更高的诱饵,因为它将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