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总部,“烛龙之眼”数据中心的核心层。与往常一样,恒定的低鸣与指示灯冰冷的幽光构成了这里永恒的背景。然而,在这片数字深海的表面之下,一场无声的狩猎与反狩猎,已然拉开了序幕。
“捕鼠”专项行动指挥部,就设在“龙盾”网络安全中心的隔壁。周倩坐镇中央,她面前是环绕的巨型屏幕墙,左侧是“龙盾”系统的全球网络态势图,右侧则实时显示着内部“堡垒”计划监控平台的数据流。何月山站在她身侧,目光沉静,但紧绷的下颌线透露出他内心的专注。他们都知道,温斯顿派出的“幽灵”已经入场,现在要做的,就是布下天罗地网,等待其露出尾巴,然后……一击致命。
“目标‘幽灵’,代号已确认为‘埃文·桑德伯格’。”一名分析员汇报道,屏幕上显示出那位德裔芯片架构师的档案照片,笑容温和,履历完美。“他已通过所有常规背景审查,目前被分配在第二代‘星火’芯片光学互联模块的优化小组,接触权限为b+级,无法直接触及核心架构代码,但可以接触到大量接口定义、性能测试日志以及与‘伏羲’进行协同仿真的部分非核心数据包。”
“很聪明的切入点。”周倩冷然道,“不直接冲击最坚固的堡垒,而是从相对外围、但又与核心功能紧密相关的接口入手。看来温斯顿背后的技术团队,对如何从硬件层面寻找AGI的漏洞很有研究。”
“他就像一只试图在城墙脚下打洞的老鼠。”何月山接口,语气平静无波,“既然他喜欢钻洞,那我们就给他准备好迷宫,还有……涂了蜜糖的捕鼠夹。”
“启动‘千层网’防火墙动态升级程序,以及‘镜渊’AI诱饵系统。”周倩下达了指令。
“千层网”,并非一道单一的屏障,而是由“龙盾”系统与“伏羲”协同构建的一套动态、深度防御体系。它不再是被动地拦截攻击,而是主动地、层层叠叠地构筑认知迷障。
第一层,行为画像混淆。针对埃文可能进行的侧信道分析(通过分析硬件运行时的功耗、电磁辐射、执行时间等间接信息来推测内部处理数据),“伏羲”介入到芯片测试环境的调度中。它会动态生成大量与真实任务特征相似但内部逻辑完全无关的“噪音任务”,与真实任务交织执行。这些噪音任务会产生极其逼真的功耗曲线和电磁信号,足以误导任何试图从外部窥探芯片内部秘密的尝试。同时,“伏羲”还会模拟不同研发人员(包括埃文自己)的代码风格和调试习惯,生成海量的、看似合理但毫无价值的代码提交和修改记录,注入到版本控制系统中,使得埃文难以从团队协作的“背景辐射”中分辨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流。
第二层,数据血缘污染。所有埃文有权限访问的、涉及芯片与“伏羲”交互的文档、日志和数据集,都经过了“镜渊”系统的精微处理。“镜渊”,顾名思义,如同深渊之镜,其核心是“伏羲”利用其强大的生成与模拟能力,创造出的一个与真实研发环境高度相似、但关键参数和逻辑路径已被巧妙篡改的“虚拟镜像”。
例如,埃文通过正常申请,获取了一份关于光学计算单元与“伏羲”进行矩阵运算加速的接口性能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数据详实,图表清晰,逻辑看似严谨。但其中关于数据交换延迟的关键参数被微妙地调高了15%,关于错误校验机制的描述则隐含了一个在实际硬件中并不存在的、会导致特定条件下数据溢出的“设计缺陷”。更精妙的是,“镜渊”系统会确保这些被污染的数据,在其生成的“衍生数据”(如埃文基于此报告进行的模拟结果、分析结论)中保持逻辑自洽,形成一个封闭的、看似合理实则谬误的“数据小宇宙”。
这些被污染的数据都被打上了肉眼和常规检测无法识别的“数字水印”。一旦这些数据被复制、传播,尤其是试图通过某种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