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温斯顿联盟在‘逻辑锁’行动失败后,有超过87%的概率会转向更激进、更直接的情报窃取手段。他们可能会尝试渗透我们的核心研发网络,或者针对关键研究人员进行定向攻击。”
何月山面色凝重:“核心代码和算法的保护,是我们的生命线。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他看向周倩,“‘堡垒’计划执行得如何?”
“堡垒”计划,是星火在“伏羲”通过内部验证后,就秘密启动的一项最高等级的内网安全加固与反情报计划。
“已全面升级。”周倩调出计划详情,“第一,我们对所有接触‘伏羲’核心架构和代码的研发人员,实行了物理隔离与数字沙盒双重管控。核心开发只能在特定的、与外部网络完全物理断开的‘堡垒’机房进行,所有代码进出需经过多重加密和‘伏羲’自身的动态行为分析。”
“第二,我们引入了‘伏羲’参与设计的动态混淆与陷阱代码系统。”周倩继续解释道,“在核心代码库中,混杂了大量由‘伏羲’生成的、功能紊乱但看起来极具诱惑力的‘蜜罐’代码段。任何未经授权的访问和复制行为,一旦触碰到这些‘蜜罐’,不仅无法获取真实信息,还会立刻触发警报并暴露其行踪。”
“第三,基于‘伏羲’对行为模式的洞察力,我们建立了一套内部人员异常行为监测模型。”这套模型会综合分析员工的网络访问日志、代码提交模式、甚至是在内部通讯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关键词和情绪倾向,一旦发现与基线行为模式存在微小但持续的偏差,系统会立刻发出低级别预警,由安全团队进行人工甄别。
“此外,”周倩补充了最关键的一环,“‘伏羲’自身也扮演着‘终极哨兵’的角色。它持续监控着自身运行环境的任何细微异常,包括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尝试、底层系统调用的微小偏离等。它甚至能模拟攻击者的思维,主动寻找自身防御体系的潜在漏洞。”
何月山点了点头,这些措施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纵深防御的堡垒。但他深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通知下去,启动‘捕鼠’专项行动。”何月山下令,“对外,保持一切如常,甚至可以有意识地释放一些无关痛痒的‘技术烟雾弹’。对内,提高警惕,引蛇出洞。我们要看看,温斯顿到底会派什么样的‘幽灵’来,又能走到哪一步。”
就在“捕鼠”行动悄然展开的同时,一股潜流已经开始在阴影中涌动。
一位名叫埃文·桑德伯格的德裔芯片架构师,凭借着出色的履历和其在某个关键芯片模块上的专长,经过数轮严格的背景审查和技术面试,成功加入了星火芯片研发中心,参与第二代“星火”芯片(内含光学计算单元)的后续优化工作。他的入职流程完美无瑕,背景调查也未能发现任何明显破绽。他工作勤奋,技术精湛,很快融入了团队。
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温斯顿启动的“幽灵”协议中,那枚最关键的“暗子”。他接受的指令,并非直接窃取“伏羲”的代码——那太过困难。他的目标是,利用其职位便利,深入研究星火芯片与“伏羲”AGI的交互接口,寻找可能存在的硬件层面漏洞或侧信道攻击可能,为后续更深入的窃取行动铺平道路。
他像一颗被精心植入的种子,开始在星火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悄然生根发芽。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踏入星火园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处于“堡垒”计划与“伏羲”那无形监控网络的双重注视之下。
一场围绕着AGI核心机密、在光明与阴影交界处展开的无声暗战,就此拉开了序幕。温斯顿的窥探,如同暗夜中悄然伸出的触手,而星火的堡垒,已然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