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裕王态度(2 / 3)

层被压抑的冷汗似乎要沁出来。

裕王这番“金石之论”

,前半句肯定了高拱的锋芒可用,后半句却暗藏锋锐的机锋——刚极易折!

他立刻起身,深深揖了下去,姿态恭谨到了极点:“殿下明鉴万里!

臣闻古语有云:刚不可久,柔不可守。

金石虽坚,若常年置于惊涛狂澜之所,日夜击撞不歇,纵非外力折摧,其内质亦不免于无形无影间渐生裂隙,此…乃天道之常理,非人力所能全护。

肃卿公赤心为国,奋不顾身,然‘过犹不及’四字,圣人亦谆谆训诫。

其刚烈秉性,能破积弊,树朝纲,威震奸佞;然有时失之圆融变通,于纷繁复杂之朝局,或有…有…一时激愤而失之周详权衡之忧。

其刚如刃,可斩荆棘亦可伤自身;其性如锋,能破坚甲,却也可能……刺破维系大局的丝线。”

申时行抬起头,目光诚恳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声音带着细微却清晰的震颤,“此乃臣下对高大人一片赤心之余,所忧之万一。

非议其忠,实忧其刚!”

他将话题从对高拱人品的褒贬,巧妙地转向了对其行事风格“过刚”

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担忧。

既回应了裕王的“刚极易折”

之喻,又将自己摘离于直接批判高拱本人的险境,只谈其做事方式在特定环境下的弊端。

最后那句“非议其忠,实忧其刚”

,更是点睛之笔,竭力将自己置于“担忧同僚”

的立场。

裕王的目光在申时行头顶凝了一瞬。

殿中烛火跳跃,在他脸上投下晦暗不明的光影。

他并未立刻表态,只是缓缓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那杯中的涟漪渐渐平复,如同一潭复归死寂的古井。

“申卿虑事,倒也……周详。”

裕王最终开口,声音听不出明显的喜怒,但先前那种刻意施加的锐利锋芒似乎敛去几分。

他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周详”

,而非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你这般忧心,足见对国事的挂怀。

高肃卿……”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那盘糟鹅掌,仿佛那盘中之物便是一切答案的具象,“性子是急了些,火气是大了一些。

但正因其如火之烈、如铁之硬,才能锻出我大明朝的百炼钢刃。”

他将箸轻轻点向盘中另一块完好酥烂的鹅掌,“至于这分寸火候么……”

裕王的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总有需要掌握的时候。”

言外之意,高拱这把刀是否伤人伤己,关键在于“执刀者”

——也就是他裕王——如何拿捏、如何引导、如何驾驭。

“好了。”

裕王仿佛彻底失去了继续品评的兴趣,挥了挥宽大的袍袖,殿内的凝滞气息似乎随之松动些许,“今日你陪孤叙了许久,又品评了‘点心滋味’,想必也累了。

这剩下的金华酒,便带回吧,寒夜里也好暖暖身子。”

他示意近侍将一壶未饮尽的金华酒装入精致的提盒。

这不是赐点心,而是赐酒,且是喝剩下的酒,其中的恩宠与近乎随意的亲近感,混合着难以言喻的距离与警告,让申时行心中又是一阵复杂的翻涌。

“臣惶恐!

谢殿下厚恩赐酒!”

申时行连忙离席,再次深深下拜。

当他躬身退出王府,重新踏入寒冷的夜空时,背上的凉意才汹涌地反扑上来。

风如刀割,他拢了拢厚重的鹤氅,抱紧了怀中那个盛着残酒的提盒。

暖阁里的香气、精致的肴馔、温醇的黄酒,以及那无形却重逾千钧的刀光剑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大明补牙匠 大圣觉醒,吃货妹妹不好养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