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我眼前!!”
伏罗希洛夫垂头离开,最后一个可劝住斯大林的人消失,从此无人能挡血潮。
“开火!”
砰!!
华西列夫斯基死了。
砰!
梅列茨科夫死了。
砰!
托尔布欣死了。
砰!
索科洛夫斯基死了。
砰!
崔可夫死了。
“斯大林同志,我冤枉啊!”
“斯大林混账,我替祖国拼死,换来这个下场吗!!”
肃清刀锋不仅向陆军挥落。
苏联空军王牌谢尔盖·胡佳科夫(Sergei Alexandrovich Khudyakov),海军之父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Nikolai Gerasimovich Kuznetsov),海军之母谢尔盖·戈尔什科夫(Sergey Georgyevich Gorshkov)......皆倒在血雾中。
这是苏军名将群星陨落、连花苞都未开便被霜杀的时刻。苏维埃的至暗之日。
“朱可夫死亡!”
“华西列夫斯基处决完毕!”
“呵,我竟有一天能因讣告而微笑。”
“这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的必要牺牲,卡纳里斯局长。若不想冤死,就别让斯大林当领袖。”
“无法反驳,海德里希。”
德国方面,尤其RNd,笑逐颜开。
“佐尔格名单上的人全部解决了,同志。”
“还不够,贝利亚。苏联的叛徒太多。”
名录上的名字一个接一个消失,偏执的斯大林却仍停不下来。
“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matvei Vasilevich Zakharov),以叛国嫌疑拘捕!”
“逮捕我?凭什么证据!”
“现在就去找。”
“?!?!”
如同第一次大清洗时一样,NKVd为“业绩”疯狂逮捕,军中也因人事之争互相诬告。
“斯大林同志,大事不妙了!”
就在这时,更刺痛斯大林心脏的消息传来。
“意大利政府推翻墨索里尼,宣布无条件向盟军投降!”
“!!!”
墨索里尼倒台了。又是一次背叛的故事,如同法国的拉罗克。
斯大林目光阴冷得能冻裂钢铁,如同他早年在沙皇俄国地下斗争中学到一句话,革命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枪声,而是背叛。
而如今,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背叛他。
......
“今天天气真好啊。”
1936年9月15日,第二次大清洗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时的莫斯科血流成河,阴云压城,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肃杀与怀疑。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罗马的天空,秋意初至,天蓝如洗,阳光透亮得刺眼。
长期承受着“或许下一刻盟国总攻就会降临”压力的墨索里尼,这天难得眉开眼笑。
因为难得的好天气,他脚步轻快,走向奎里纳莱宫,他将以首相的身份,向国王阿梅迪奥进行例行汇报。
虽说国王不过是个摆设,真正掌握意大利命运的是这个法西斯党领袖、帝国缔造者、自称“伟大领袖”的墨索里尼本人,但形式总得走。
麻烦归麻烦,规矩毕竟还是规矩。尤其在这风声鹤唳、刀光剑影的时代。
“陛下,愿您安康。”
“哦,来啦,杜切。今天你的气色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