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回,贞观十九年夏,安市城外辽水之畔,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正酣。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听闻驻璧山失守,急调十五万大军驰援安市城,欲与唐军决一死战。这日清晨,高句丽大军列阵于辽水南岸,旌旗遮天蔽日,刀枪如林,阵前先锋乃是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掌中一杆丈二长枪,身后跟着副将高延寿、高惠真,皆是高句丽有名的猛将。
唐军阵中,少年将军薛仁贵早已按捺不住。他跨下白马神骏非凡,乃是天子亲赐的“踏雪乌骓”;掌中银杆方天画戟,长一丈二尺,戟尖寒光凛冽;背后斜挎两张宝弓——一张是桑木胎的“震天弓”,一张是牛角制的“穿云弓”,箭囊里插着三十支狼牙箭,箭羽皆染成白色,与他身上的白袍相映。只见他催马上前,勒住缰绳,对着高句丽阵前高声喝道:“吾乃大唐游击将军薛仁贵!尔等蕞尔小国,敢犯大唐天威,今日便是尔等的死期!谁敢上前与某一战?”
渊男生在阵前见来将如此年轻,心中不屑,催马挺枪便冲了过来:“黄口小儿,也敢口出狂言!某来取你狗命!”话音未落,长枪已如毒蛇吐信般刺向薛仁贵心口。
薛仁贵不慌不忙,方天画戟轻轻一挑,便将长枪拨开,力道之大连渊男生都觉得手臂发麻。两人马打盘旋,战在一处——渊男生的长枪以快见长,枪尖上下翻飞,招招直指要害;薛仁贵的方天画戟则刚柔并济,时而劈砍如惊雷,时而挑刺似流星,不到二十回合,渊男生便渐感不支。
“看戟!”薛仁贵大喝一声,方天画戟突然变招,戟杆横扫,正击中渊男生战马后腿。那马吃痛,前蹄扬起,将渊男生掀翻在地。薛仁贵正要上前生擒,却见高句丽阵中高延寿、高惠真双双冲出,一个使大刀,一个舞狼牙棒,要来救渊男生。
“来得好!”薛仁贵毫无惧色,方天画戟舞动如飞,左挡右架,竟以一敌二不落下风。唐军阵中将士看得热血沸腾,苏定方在帅旗之下抚掌赞叹:“此子真乃将才!想当年某随罗艺公出征时,也未有这般勇力!”一旁李积点头道:“白袍小将勇冠三军,真如当年养由基再世,将来成就必在你我之上。”
激战正酣时,高句丽阵中突然响起一阵梆子声,阵后涌出数千弓箭手,箭如雨下射向薛仁贵。薛仁贵见状,催马后退,同时取下背后震天弓,左手如托泰山,右手似挽长河,搭上一支狼牙箭,“嗖”的一声射出——这一箭力道惊人,竟穿透三名高句丽弓箭手的胸膛,直钉在后面的旌旗杆上,箭羽兀自颤动。
高句丽弓箭手见状,吓得纷纷后退。薛仁贵趁机连发三箭,箭无虚发,分别射中高延寿的左肩、高惠真的右腿,以及渊男生的发髻。三人吓得魂飞魄散,拨马便逃。薛仁贵催马追赶,方天画戟左劈右砍,如入无人之境,高句丽士兵纷纷倒地,唐军将士见状,齐声呐喊,紧随其后发起冲锋,高句丽大军阵脚顿时大乱。
这一战,薛仁贵单骑冲阵,斩杀高句丽将领七员,士兵两百余人,更凭一己之力震慑敌军弓箭手,为唐军破阵立下首功。战后诸将聚议,程咬金拍着薛仁贵的肩膀笑道:“小子,好本事!当年某随太宗爷打天下时,也没见过这般猛的后生!这十三条好汉的位置,你坐第六把交椅,真是半点不亏,往后怕是还要往前提呢!”
众人闻言皆笑——这大唐十三条好汉的评说,原是江湖与军中豪杰共议的佳话:第一便是苏定方,弓马娴熟,用兵如神,号称“小养由基”“常胜将军”;第二本是罗士信,可惜隋末征辽时战死,英年早逝;第三是尉迟恭,掌中水磨竹节双鞭,曾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第四是程咬金,三板斧耍得虎虎生风,虽武艺不算顶尖,却是福将,总能在关键时刻逢凶化吉;第五是秦琼秦叔宝,只是秦二爷年事已高,早已在长安养老,不问军务;如今薛仁贵崭露头角,凭着这身勇力,稳稳坐了第六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