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战术功不可没。杨秀清“审时度势,避实击虚”,从广西转战湖南、湖北,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太平军“善用间谍,知彼虚实”,甚至有记载称“武昌城内书生为内应,开城门迎太平军”(《武汉通史》)。
民心向背尤为关键。清廷腐败,“官兵所至,抢掠甚于盗贼”,而太平军“秋毫无犯,开仓济贫”,形成鲜明对比。在湖南,有民谣唱道:“百姓怕官如怕虎,官怕长毛(太平军)如怕狼;长毛来了不纳粮,官来了家破人亡。”(《湖南地方志》)这种民心的倾斜,使太平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补给。
当然,早期的太平天国也存在明显局限:宗教神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初现,领导层的权力斗争暗流涌动;政策执行中的空想色彩(如绝对平均主义)难以持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毁孔庙、烧典籍)也引发士绅阶层的反感。但在1853年初,这些问题尚未暴露,太平军正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兵锋直指江南的核心——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