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来了,很多士兵还没棉衣,冻得瑟瑟发抖。刘琨知道,再这么耗下去,晋阳肯定守不住,他得想个办法。
有一天晚上,刘琨在城楼上巡查,听到城外的匈奴兵在唱歌,唱的是匈奴的民歌,听起来很凄凉。刘琨突然有了主意——匈奴兵远离家乡,肯定思乡,不如用音乐打动他们。他让人找来一个会吹胡笳的士兵,让他在城楼上吹《胡笳十八拍》。这《胡笳十八拍》本来是匈奴人的曲子,讲的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胡笳的声音又悲又怨,在夜里传得很远。
匈奴兵在城外听着,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亲人,心里都不是滋味,有的士兵甚至哭了起来。刘琨又让人在城里点起好多火把,假装要偷袭匈奴营寨,还让士兵们大喊:“晋军来了!晋军来了!”匈奴兵本来就没心思打仗,一看城里火光冲天,以为晋军真的要偷袭,吓得连夜撤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笳退敌”。
可刘琨心里清楚,光靠晋阳一座城,根本挡不住胡人。匈奴人这次退了,下次肯定还会来;而且除了匈奴,羯族石勒的势力也在壮大,石勒当时已经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对晋阳也是虎视眈眈。刘琨知道,他必须找帮手——北方的鲜卑部落。
当时北方有几个比较强的鲜卑部落:段部(在今河北东部)、拓跋部(在今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慕容部(在今辽宁西部)。其中段部和拓跋部离晋阳比较近,而且和匈奴也有矛盾——匈奴人想吞并鲜卑的地盘,鲜卑人也苦于被匈奴侵扰。刘琨就先派人去联络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猗卢。
拓跋猗卢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想得到西晋朝廷的认可。刘琨派人跟他说:“只要您帮我对抗匈奴,我就上表朝廷,封您为代公,还把雁门郡(今山西雁门关一带)的土地赐给您。”拓跋猗卢很高兴,立马答应出兵。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六月,拓跋猗卢派儿子拓跋六修率军三万,来帮刘琨。
有了鲜卑兵的帮助,刘琨的底气足了不少。他和拓跋六修一起,率军进攻匈奴占领的晋阳外围据点——黄父(今山西沁源)。匈奴守将是刘曜的部将綦毋豚,根本不是鲜卑骑兵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綦毋豚也被杀死。这一战,晋军和鲜卑军大获全胜,不仅解了晋阳的围,还收复了不少失地。
战后,刘琨亲自送拓跋六修回拓跋部,还和拓跋猗卢在陉岭(今山西代县雁门关)会盟,两人歃血为盟,约定“共讨匈奴,同复中原”。刘琨还真的上表朝廷,封拓跋猗卢为代公,赐给雁门郡的土地——这也是后来拓跋部建立“代国”(北魏的前身)的基础。各位,从这里就能看出刘琨的远见:他知道单凭汉人之力,很难在北方立足,必须联合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哪怕是胡人。
后来,刘琨又和鲜卑段部的首领段匹磾结盟。段匹磾是段务勿尘的儿子,之前刘琨跟着司马腾时就认识他,两人关系不错。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段匹磾率军来到晋阳,刘琨亲自出城迎接,两人在晋阳城里举行了盟誓仪式,约定一起对抗石勒。为了表示诚意,刘琨还把自己的儿子刘遵送到段匹磾的根据地厌次(今山东惠民)当人质——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做法,用来证明自己不会背叛盟友。
有了拓跋部和段部的帮助,刘琨在北方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他控制了晋阳及周边地区,手下有几万士兵,还得到了北方百姓的支持——那时候的北方,只要提起刘琨的名字,老百姓都竖大拇指,说:“刘大人是咱们汉人的救星!”甚至有不少流民从河北、河南跑来投奔他,晋阳城里的人口最多时达到了几万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刘琨还写了一首《扶风歌》,记录自己赴晋阳的经历和报国的决心,诗里写道:“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