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匈奴骑兵打跑了。这一战,虽然规模不大,却让刘琨的这支临时军队有了士气,也让沿途的流民知道了这个叫刘琨的将军。
好不容易走到晋阳城下,刘琨一看,心都凉了半截。晋阳早就被匈奴兵洗劫过好几次了,城墙塌了一半,城里的房子要么被烧了,要么塌了,街上到处是尸体,有的尸体都烂了,散发着恶臭,连条狗都见不到。《晋书》里用“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来形容当时的晋阳,意思是官府的房子全烧了,地上全是尸体,就算有活下来的人,也饿得没人样了。
换作一般人,看到这景象,早就打退堂鼓了:“这破城,守个屁啊!”可刘琨不是一般人。他站在塌了的城墙上,对跟着他来的一千多个士兵说:“各位兄弟,咱们来这儿,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守住咱们汉人的土地。这城是破,可只要咱们在,这城就不能丢,我们汉人的精气就还在!”
说完,他第一个跳下马,拿起铁锹,开始修城墙。士兵们见主将都这么拼,也没人抱怨了,跟着一起干。白天,他们修城墙、清理尸体、掩埋骸骨——刘琨还专门让人举行了祭祀仪式,祭奠死去的百姓和士兵,安抚人心;晚上,他们还要防备胡人的偷袭,有时候胡人趁着夜色来骚扰,刘琨就带着士兵们打游击,有时候一晚上要打两三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光有城墙还不行,得有人啊!晋阳城里的百姓早就跑光了,刘琨就派人出去,到周边的山区、乡下找逃难的流民,跟他们说:“晋阳现在在修城,有饭吃,有兵保护,希望大家能回来!”刚开始,流民们都不信——这乱世里,谁还敢相信当官的?有的流民甚至说:“之前的刺史跑了,匈奴人杀了我们的家人,我们再也不回城了!”
可刘琨说到做到。他把自己带来的粮食拿出来,分给流民吃,哪怕自己和士兵们只能吃野菜、喝稀粥;他还让士兵们帮流民盖房子、开垦荒地,因为晋阳附近有汾水,他就组织人修水渠,引汾水灌溉农田;有流民生病了,他亲自去探望,让军医给看病抓药。有个老流民叫张老栓,带着一家五口逃到山里,快饿死了,被刘琨的人找到。刘琨亲自去看他,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张老栓披上,还让厨房煮了粥给他们喝。张老栓感动得哭了,说:“刘大人,您真是个好人!我们不跑了,就跟着您守晋阳!”
就这么着,越来越多的流民回到了晋阳。没几个月,晋阳就从一座死城,变成了有几千人居住、能防守的城池。刘琨又在城里办学校,教孩子们读书——他自己就是个文人,写得一手好诗,有时候还亲自去学校讲课,跟孩子们说:“就算在乱世里,也不能忘了咱们汉人的文化,不能忘了读书识字。”他还组织百姓练兵,男人们农闲时当兵,练习射箭、骑马;女人们纺线织布,供应军队的衣服。各位看官,您别小看这事儿,在乱世里,能让百姓有饭吃、有学上,还能有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刘琨守的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种希望。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匈奴刘聪听说刘琨驻守在晋阳,立马派大将刘曜、刘粲率军来打。刘曜是刘聪的堂兄,是个猛将,手下有两万多精锐骑兵;刘粲是刘聪的儿子,也很会打仗。而刘琨手里的兵,大多是刚招募的流民,没怎么打过仗,跟匈奴的精锐骑兵比,简直没法比。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正月,匈奴兵把晋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天天用箭射城墙,还用撞车撞城门。刘琨站在城墙上,亲自指挥防守,城门快被撞破了,他就让人用沙袋、木头堵住,还亲自拿着大刀砍爬上来的匈奴兵。士兵们见主将这么勇敢,也都拼了命,用石头砸、用开水浇,硬是把匈奴兵挡了回去。
可匈奴兵没走,就在城外扎营,想把晋阳困死。晋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就不够了,士兵们只能吃野菜、树皮,有的士兵饿得连弓都拉不动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