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敬。她的故事被编成活本,在勾栏瓦舍中传唱,更有文人墨客写诗作词,赞她“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十年。这日,红线行至太行山下,想起紫烟仙师的教诲,知尘缘已了,便欲回紫烟洞复命。她一路行来,见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只是世事变迁,人间已换了几番模样。
来到紫烟洞前,只见洞口云雾缭绕,与十年前并无二致。红线整了整衣衫,上前叩拜:“弟子红线,奉师命下山,今已完成使命,特来复命。”
话音刚落,洞口云雾散去,紫烟真人含笑走出,依然是当年的模样,丝毫未老。她扶起红线,道:“你已不负所托,救潞州于危难,又行侠江湖十载,功德圆满。如今红尘事了,可随我潜心修道,忘却人间烦恼。”
红线叩首道:“弟子谨遵师命。”从此,她便在紫烟洞中潜心修炼,不再过问人间之事。据说数年后,有人在太行山顶见过她,只见她身驾祥云,手持霜刃短剑,竟似羽化登仙一般。
而潞州的薛嵩,自红线离去后,励精图治,保境安民,潞州在他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他时常拿出红线所赠的“信香”,望着东方叹息,思念那位救他于危难的侠女。后来,薛嵩病逝,临终前还念念不忘红线,叮嘱子孙:“若有机会,定要寻访红线女侠的下落,代我致谢。”
红线的故事,就这样在江湖上流传开来。晚唐袁郊将其写成《红线传》,书中赞道:“红线,一女子也,而能忘身于国家,触危难于锋刃,其义薄云天,其勇贯金石,虽古之豫让、荆轲,不能过也!”
后人读此传,皆为红线的侠义所感动,有诗叹曰:
“潞州城外起烟尘,侠女飞身入魏津。
金盒一盗干戈止,留得英名万古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