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哉!”陈寿认为,吕蒙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富有谋略,能够准确判断军事形势,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是他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
陈寿还提到,吕蒙早年性格轻率,有时会轻易杀人,但后来逐渐克制自己,成长为具有国士风度的将领,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武将。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吕蒙的一生——从一名寒门出身的勇将,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有度量、有见识的国之栋梁。
除了《三国志》,其他史料对吕蒙也多有赞誉。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江表传》中的记载:“吕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曰:‘蔡遗有忧国忘家之节,虽素与蒙不善,不宜以私怨而废公义。’权善之,遂用遗。”这段记载,体现了吕蒙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的品质,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国士之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吕蒙的评价逐渐出现了分歧,形成了“功过参半”的局面。支持者认为,吕蒙袭取荆州,为东吴夺取了战略要地,使东吴全据长江之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是东吴的功臣。他勤学好问、严于律己的精神,也成为后世励志的典范。
反对者则认为,吕蒙袭取荆州,背弃了吴蜀联盟,斩杀关羽,导致吴蜀两国反目成仇,引发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力严重削弱,间接为曹魏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吕蒙的行为破坏了联盟,但是加速了三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志林》中评价吕蒙:“吕蒙擒关羽,功盖一时,然其计亦险矣。使关羽不死,蜀汉未必亡;关羽既死,蜀汉遂衰,吴亦旋灭。盖吴蜀相资,犹唇齿也,唇亡则齿寒,吕蒙岂不知之?”苏轼认为,吕蒙虽然立下了大功,但他的计策过于冒险,没有考虑到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吴蜀两国的衰落。
南宋思想家朱熹则认为,吕蒙袭取荆州是“权谋之术”,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不符合“仁义之道”。他在《朱子语类》中说:“吕蒙之取荆州,非义也。关羽虽骄,然亦蜀汉之名将,吕蒙乘其不备而袭之,非君子所为。”
如今,千年已逝,濡须口的烽火早已熄灭,江陵城的城墙也已斑驳,唯有吕蒙的故事,仍在流传。当我们再次翻开《三国志》,读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读到“白衣渡江”的奇谋,读到孙权为他垂泪的场景,仍会为这位汉末吴将的传奇人生所感动,为他的励志精神所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