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的安危,全靠你了!”周瑜躬身回答:“我一定尽全力保住江东,完成讨逆没做完的事业!”
这一年,周瑜二十五岁,临危受命成了江东最可靠的支柱。
建安十三年七月,北方传来消息:曹操已经平定袁绍的残余势力,又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接着就率领大军南下,直逼荆州。消息传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孙权召集大臣开会,大堂里的气氛紧张压抑。
没过半个月,更坏的消息传来:荆州牧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世家大族的逼迫下,献出整个荆州向曹操投降。曹操没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荆州,还收编了刘表的几千艘战船,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万(史书实际记载约十五六万)。他接着沿长江东下,号称有“八十万大军”,扬言要“渡过长江,踏平江东”。
这时候,刘备已经从樊城南逃,在长坂坡被曹军打败,只剩下几千残兵,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他派诸葛亮出使江东,请求和孙权联合抗曹。
柴桑的议事大堂里,张昭说道:“曹操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现在又得到了荆州,兵多将广,战船无数。江东要是和他对抗,就像拿鸡蛋碰石头。不如派人去投降,还能保住江东百姓,主公也能封官封侯。”话刚说完,秦松、顾雍等文官纷纷附和,都说“投降能保平安,对抗肯定危险”。
孙权坐在主位上,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看向堂下,发现武将们虽然不甘心,却都沉默着——江东的水军虽然强,但只有三万多人,和曹操的兵力差太远,没人敢保证一定能赢。
就在这时候,周瑜从鄱阳(今江西鄱阳)赶回柴桑。他刚走进大堂,就听到“投降”的论调,立刻高声说道:“各位大人说的话不对!曹操虽然声势浩大,却有三个无法取胜的理由!”
大臣们都转头看过去,只见周瑜身穿盔甲,目光像闪电一样锐利,大步走到堂中。孙权赶紧站起来:“公瑾,你详细说说!”
周瑜拱手回答:“第一,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马超、韩遂还在关西(今陕西、甘肃一带),是他的后患,这是‘腹背受敌’的隐患;第二,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现在却放弃骑马改坐船,和我们江东的水军对抗,这是‘用自己的短处对付别人的长处’;第三,现在是深秋,曹军长途奔袭,粮草不够,而且他们不适应南方的水土,肯定会生病,这是‘天时不利’的困境。这三个问题同时存在,曹操看起来强大,其实是外强中干!”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主张投降的大臣,语气更坚定了:“我们江东从讨逆起兵以来,打了好几年仗,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士兵精锐、粮草充足,水军更是天下无敌。主公要是让我当统帅,我愿意带三万精兵进驻夏口,和刘备联合,一定能打败曹操!”
张昭连忙反驳:“公瑾,曹操已经得到了荆州的水军,战船数量比我们多得多,你有把握必胜吗?”周瑜冷笑一声:“荆州的水军虽然多,但都是刚投降曹操的,军心不稳;蔡瑁、张允虽然懂水战,却和曹操面和心不和。我们江东的水军都是打了无数仗的老兵,上下一条心,又怎么会必败呢?”
孙权听还是有顾虑:“公瑾,三万兵力是不是太少了?”周瑜说:“主公放心,兵不在多而在精。我手下有黄盖、程普、韩当等老将,都能打仗;再加上刘备手下关羽、张飞,都是勇猛的大将,一定能一仗打败曹操。要是主公还有顾虑,我愿意立军令状:要是不能破曹,我甘愿受军法处置!”
见周瑜胸有成竹,分析得有条有理,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他猛地拔出佩剑,砍断桌角,厉声说:“谁敢再提投降曹操,就像这桌角一样!”大堂里,主张投降的大臣都不敢说话了,武将们则精神一振,纷纷请求出战。
当天,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率领三万水军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