卬、廖湛之流,只知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成不了大气候;赤眉军虽人数众多,却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多为流民,只知劫掠,没有长远的打算。反观明公您,虽在河北兵力薄弱,却有三大优势:其一,您是汉室宗亲,名号正统,天下百姓仍念汉恩,必能得到民心;其二,您待人宽厚,军纪严明,与那些劫掠百姓的义军不同,能得士人之心;其三,河北之地百姓殷实,又远离中原战乱,若能在此站稳脚跟,必能积蓄足够的力量。”
说到这里,邓禹顿了顿,继续道:“属下以为,明公当下应做三件事:第一,招贤纳士。河北之地有许多怀才不遇的豪杰,如吴汉、寇恂、冯异等人,吴汉勇猛善战,可为大将;寇恂精通治理,可据守后方;冯异沉稳多谋,可当参谋。明公若能将这些人招致麾下,必能如虎添翼。第二,安抚百姓。当下河北流民众多,明公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再下令军队不得劫掠百姓,让流民返乡种地,分给他们土地和种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百姓归心,何愁大业不成?第三,整肃军纪。如今您手下的士兵多为临时招募,缺乏训练,纪律松散,当务之急是挑选精锐,加强训练,制定严格的军规,训练出一支能打硬仗、不扰百姓的军队。”
“等这三件事做成了,明公便可先扫平河北的割据势力,消灭王郎、彭宠之流,将河北变为稳固的后方;然后派军南下,夺取洛阳、南阳等中原要地,控制天下的粮仓;最后挥师西进,平定关中,消灭王莽残余势力和赤眉军。如此一来,天下大势可定,汉家江山可复。”
刘秀静静地听着,心里却热血沸腾。邓禹的这番话,不仅分析了天下大势,还为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开国蓝图”——从立足河北到统一全国,每一步都清晰明了。他激动地对邓禹说:“仲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有你在,我再也不用愁前路艰难了!”
从那以后,刘秀便正式将邓禹定为“谋主”,凡事都要与他商议。邓禹也不负所托,不仅在帐中为刘秀出谋划策,还亲自去河北各地招募人才——他得知吴汉在渔阳为将,便亲自前往渔阳,劝说吴汉归顺刘秀,向他分析“刘秀乃真命天子,跟随他必能成就功业”,吴汉被邓禹的诚意和远见打动,最终率部归顺;他听说寇恂在河内很有威望,便推荐寇恂为河内太守,让他负责镇守后方、筹集粮草,寇恂果然不负所望,把河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刘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员。
在邓禹的辅佐下,刘秀的势力迅速壮大:他先是击败了王郎,平定了邯郸;接着又收编了铜马军等义军,兵力扩充到数十万,被河北百姓称为“铜马帝”;然后又派军南下,夺取了洛阳,将都城定在那里。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城正式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这一刻,邓禹当年的“开国蓝图”,实现了最关键的一步。
登基后的刘秀,日子并不好过。此时的天下,仍有诸多割据势力:东边的刘永占据梁地,控制着中原东部的粮仓;西边的赤眉军已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正与王莽残余势力混战;南边的秦丰、田戎割据荆州、益州,阻断了刘秀南下的道路;而最让刘秀头疼的,是黄河以东的“河东郡”——这地方被王莽旧部王匡、成丹、刘均等人占据,不仅囤积了数十万石粮食,还控制着黄河的渡口,离都城洛阳只有数百里路程,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威胁最大。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在洛阳召开朝会,与群臣商议对策。他拍着龙椅,神色凝重地说:“河东乃中原要地,物产丰饶,又控黄河渡口,若不拿下,洛阳永无宁日,我大汉的基业不稳!今日召集众卿,就是要商议出兵河东之事——谁愿领兵出征,击破王匡,为朕夺取河东?”
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寂静。诸将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主动请缨。原因无他:一来,王匡麾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