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同人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8章 云台第一将邓禹

第28章 云台第一将邓禹(1 / 6)

南阳俊彦识真龙,仗策河北建首功。

平河东收千仓粟,佐光武复九州同。

帷幄谋深压众将,云台名首冠群公。

莫道开国唯骁勇,千古谁及邓仲华。

列位,这一章要讲的,是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的首位的邓禹,邓仲华。

话说西汉自武帝之后,历经昭、宣二帝的短暂中兴,到了元、成、哀、平四朝,国力已是江河日下。外戚专权成了难治的顽疾,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到了王莽这一代,更是直接撕下“辅政”的面具,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这位王莽,自小熟读儒家典籍,满脑子都是“复古改制”的理想,可偏偏缺乏治国的实操能力——他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看似利民,实则成了祸民的根源。

先说币制改革,短短几年间,王莽先后推出“刀币”“布币”“五铢钱”等十余种货币,且新旧货币兑换比例混乱,百姓手里的旧钱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不少商人家产散尽,只能沿街乞讨。再看土地政策,他下令将天下私田收归“王田”,按人头重新分配,可执行起来却成了豪强掠夺小民土地的工具——地方官与豪强勾结,把贫瘠的荒地分给百姓,肥沃的良田却据为己有,无数农户失去生计,只能背井离乡,沦为流民。更糟糕的是,新朝初年,天灾接连不断:关东地区先是大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接着又闹蝗灾,飞蝗过处,连树皮都被啃得一干二净;南方则洪水泛滥,长江、淮河决堤,淹没了无数村庄,百姓只能躲在高地,以草根、观音土充饥。

这般天灾人祸叠加,天下百姓再也无法忍受。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绿林山率先爆发起义,王匡、王凤率领流民反抗官府,因义军多藏于绿林山中,故号“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19年),青州、徐州一带又兴起“赤眉军”,首领樊崇为了区分义军与官军,让部众都把眉毛染成红色,这支队伍专打官府粮仓,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很快就聚集了数十万之众。除了这两支大军,各地豪强也纷纷拥兵自重:陇西的隗嚣占据天水,巴蜀的公孙述称帝建号,淮南的李宪割据一方——昔日一统的汉家天下,转眼就被切割成数十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汉家四百年的基业,眼看就要在这场乱世中灰飞烟灭。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位皇族子弟,正悄然积蓄着力量,他便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南阳蔡阳人刘秀。刘秀的祖上虽为诸侯王,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只做了个南顿县令,且父亲早逝,刘秀自幼便跟着叔父刘良生活,日子过得与普通农户相差无几。他早年性子温和,甚至有些木讷,不像兄长刘演那般慷慨激昂、好结交豪杰,反而喜欢下地种田,还曾凑钱去长安太学求学,整日抱着《尚书》啃读,同窗们都笑他“没出息,只会种庄稼、读死书”。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庸”的人,日后会成为收拾残局、重建汉朝的光武帝。

而最早看出刘秀“潜龙本质”的,便是邓禹。邓禹出身南阳新野的书香门第,父亲邓训虽未做官,却以学识和品行闻名乡里。邓禹自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三岁识千字,五岁能背《论语》,十三岁时已将《诗经》读得滚瓜烂熟,当地乡邻都称他为“邓神童”。为了让他有更大的出息,父亲在他十四岁那年,变卖了部分家产,送他去长安太学深造——也就是在这里,邓禹与刘秀相遇,开启了两人一生的君臣缘分。

当时刘秀在太学里并不起眼,他穿着粗布衣衫,说话轻声细语,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下课了也不跟同窗们喝酒玩乐,要么去书市淘旧书,要么就待在宿舍里整理笔记。可邓禹却偏偏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同乡,他常常主动找刘秀聊天,从经书义理聊到天下大势,从家乡风物聊到民生疾苦。在一次次交谈中,邓禹发现刘秀看似温和,实则胸有丘壑:聊到经书时,刘秀不只会死记硬背,还能结合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中国古代名人传 农民将军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如何拯救德意志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古人看我玩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