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乾隆帝密谕各省督抚:“凡书中有诋毁本朝、违碍圣贤之义者,须一律查出,或删改,或抽毁,或全毁。”(《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审查标准极为严苛,凡涉及反清思想、民族矛盾、华夷之辨的内容,均在禁毁之列。据统计,整个纂修期间,全毁书籍2400余种,抽毁书籍400余种,销毁书版50余种,“其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相当”(《清代禁书总述》)。
最具代表性的是对钱谦益、屈大均等人着作的禁毁。钱谦益因“仕明又仕清”,其《初学集》《有学集》被斥为“荒诞悖谬”,下令“全行销毁”;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因有反清言论,不仅书籍被毁,连其文集的刊刻者、收藏者也遭株连。这种“寓禁于征”的做法,造成文化典籍的重大损失。
《四库全书》的编纂,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一次系统梳理。其分类遵循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确立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但又根据时代发展加以调整,形成更为精密的分类体系。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及注释,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体现“经为万世之纲”的思想;史部收录历史着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涵盖了中国史学的全貌;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科技着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反映了古代学术的多元性;集部收录文学作品,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汇集了历代文学精华。
每部书收录前,均由纂修官撰写提要,“论其得失,辨其真伪,定其版本”,最后由纪昀统一润色,汇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书目着作。纪昀在《总目提要·序》中阐述其编纂宗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千百年之载籍,总汇于一编,以备稽考。”
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共收录书籍3461种,卷,分装册,总字数约8亿字,装订成黄色经折装,经部用青绢封面,史部赤绢,子部白绢,集部黑绢,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极为考究。
乾隆帝深知“书成之后,当广存副本,以防散佚”,遂决定仿照宁波天一阁的建筑形制,在全国修建七座藏书楼,分藏《四库全书》。这七阁分为“内廷四阁”和“江南三阁”,内廷四阁包括:
-文渊阁:位于紫禁城内文华殿北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藏第一部《四库全书》,供皇帝随时阅览。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成,藏第二部,象征清廷对东北发祥地的重视。
-文源阁:位于圆明园,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成,藏第三部,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之火。
-文津阁: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藏第四部,现藏国家图书馆。
江南三阁包括: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成,藏第五部,毁于太平天国战乱。
-文汇阁:位于江苏扬州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藏第六部,同样毁于太平天国战乱。
-文澜阁: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孤山,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藏第七部,战乱中部分散佚,后经补抄恢复完整。
七阁均“仿天一阁之制,前有池,后有山,阁分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避火灾”(《南巡盛典》卷三十一)。其中江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抄阅,“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赴阁抄录”(《清高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