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的魂魄,却并未随尸体沉入江底。就在他尸体投入江中的当晚,姑苏城的百姓便见东门之上,隐隐有一道白色的影子,披甲执剑,目光如炬,仿佛在注视着远方。更奇的是,钱塘江的潮水突然变得汹涌起来,浪头拍打着江岸,发出“轰隆隆”的声响,百姓们都说,那是伍子胥的怨气在翻腾。
没过几年,越国果然强大起来,勾践带着军队攻打吴国,一路打到姑苏城下。越军架起云梯攻城,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突然,姑苏城的城墙上凭空出现了无数披甲士兵的幻影,最前面的那个,正是伍子胥——他依旧是生前的模样,手持长剑,怒目圆睁,仿佛在呵斥越军。越军士兵见了,吓得纷纷后退,以为是吴国的“神兵”相助,竟不敢再攻城。
可此时的吴国早已国力空虚,即便有伍子胥的幻影相助,也撑不了多久。最终,姑苏城还是被越军攻破,夫差自刎而死。城破后,越军士兵本想烧杀抢掠,却见城中百姓都聚在伍子胥的旧祠前祭拜,而祠前的石碑上,竟渗出了血珠——百姓们说,那是伍子胥在为吴国的灭亡流泪。越军将领见此情景,也心生敬畏,下令“不得伤害百姓、不得毁坏伍子胥祠”。
吴国灭亡后,百姓们感念伍子胥的忠诚,也感激他当年建城护民的恩德,便将他的旧祠扩建,尊他为“姑苏城隍”,让他继续守护这座他亲手建造的城。历代朝廷也认可了百姓的信仰,对伍子胥多次册封:唐代封他为“忠烈公”,宋代封“忠烈王”,明代更是将他的城隍地位写入祀典,规定苏州府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城隍出巡”仪式,抬着伍子胥的神像走遍全城,祈求城池安宁。
伍子胥成为城隍后,护城的神迹更是数不胜数。东晋时,苏峻之乱爆发,叛军攻打苏州,城防眼看就要失守,守城的将领突然见城楼上出现了伍子胥的幻影,手里拿着一面“吴”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叛军见了,以为是吴王复生,吓得不战而退;南宋时,苏州闹瘟疫,百姓们纷纷去城隍庙祈愿,夜里便有人梦到伍子胥派人送来草药,说“将此药煮水饮之,可治瘟疫”。百姓们照着做,瘟疫果然很快就平息了;甚至到了明代,有贪官在苏州任知府,欺压百姓、搜刮钱财,夜里竟梦到伍子胥手持长剑,对他说“你若再害百姓,我便取你性命”。那贪官吓得连夜辞官,再也不敢踏入苏州一步。
百姓们都说,伍子胥成了城隍,依旧是那个“护城如命”的忠烈大夫——他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只守着姑苏城,守着城里的百姓,就像他当年建城时那样,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