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却像个走钢丝的人,累得够呛。
他的改革,成功了一半,也失败了一半。成功的是,他建立的行省制、驿站制、中央官制,让元朝这个多民族帝国能正常运转;失败的是,他没能解决民族矛盾、财政危机,尤其是晚年重用奸臣桑哥(色目人,因贪污被处死),搞得朝堂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
有个叫程钜夫的汉人官员,在忽必烈去世后写了篇文章,说:\"陛下一生,学汉法而不泥汉法,用旧俗而不固旧俗,虽有小过,终为一代贤君。\"这话也算中肯。
忽必烈的改革,就像给蒙古帝国换了个\"发动机\"——把草原游牧的\"马力\",换成了农耕文明的\"内燃机\"。虽然这台发动机时不时出故障,但毕竟让元朝跑了近百年。要是没有这些制度,恐怕蒙古人早就被汉人赶回漠北放羊了。
很多年后,朱元璋推翻元朝,看着忽必烈留下的那些制度,嘴上骂着\"胡虏\",手里却照单全收——行省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换了个名字而已;驿站制度原封不动地保留;甚至连纸币,明朝也接着用(虽然也没用好)。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你可以骂你的前任,但该学的本事,一点都不能少。忽必烈要是泉下有知,估计会笑着说:\"你看,朕的制度,还是管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