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忌,甚至可能给邓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昔年伯夷、叔齐让国,千古传颂;如今邓将军若能主动退让,归还兵权,归隐乡里,不仅能保全邓氏家族的名声,更能为天下树立榜样,彰显太后的贤明。”
邓太后听后,陷入了深思。班昭又进一步说道:“太后临朝称制,本就不易,若因外戚问题引发朝堂动荡,得不偿失。保全家族,才是长久之计。”
在班昭的反复劝谏下,邓太后终于醒悟过来。她采纳了班昭的建议,劝说邓骘主动上书,请求辞去大将军之职,归隐乡里。邓骘听从了太后的安排,归还了兵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外戚专权的危机,也赢得了朝臣的赞誉,让邓氏家族得以善终,避免了重蹈窦氏覆辙的命运。朝臣们纷纷称赞班昭:“班大家虽为女子,却有安邦定国之智谋,真乃巾帼宰相也!”
公元1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班昭平静的生活。邓太后下旨,将班昭的儿子曹成调离京城,任命为长垣县令。长垣地处洛阳东北,距离洛阳五百余里,这在当时,是比较远的距离,对于年近七旬的班昭来说,儿子的外调,是个不小的打击。
班昭在儿子离京赴任时,班昭亲自送行。途中,她触景生情,仿照着父亲班彪的《北征赋》,写下了《东征赋》。赋中,她抒发了自己的忧愁与无奈:“惧从风而西坠兮,托素怀于斯文。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既免脱于峻险兮,历荥阳而过卷。”文字之间,满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对儿子的牵挂,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此次变故后,班昭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不再过多地参与朝堂事务,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教育上。于是,她开始着手撰写《女诫》,想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女儿。
《女诫》共七篇,分别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在书中,班昭提出了“女有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观点,强调女子要“卑弱下人”“曲从舅姑”“和颜悦色”,主张女性应恪守礼教,安于本分。班昭撰写《女诫》的初衷,是为了教导女儿如何在夫家立足,避免因言行失当而遭遇困境,其中不乏为人处世的智慧。
然而,这本书在后世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班昭的小姑曹丰生,性情刚烈,读完《女诫》后,当即写文驳斥:“女子当效缇萦救父,以才学立身,岂能以弱为美,甘受束缚?”
到了近代,《女诫》更是被视为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秋瑾在《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中,痛斥班昭:“那般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话,都是班昭那班人,假造出来束缚我们女子的!”班昭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写给女儿的家训,会被统治者利用,给中国女性带上千余年的枷锁。
班昭以女子之身,续完《汉书》,让这部“前四史”之一的典籍得以完整流传,为中国史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入宫授学,辅佐邓太后,化解政治危机,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封建社会女性参政的典范。然而,她晚年所着的《女诫》,却让她陷入了千年争议之中。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班昭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学术、政治等领域发光发热。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4年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以班昭的名字命名,这是国际学术界对她的影响力和成就的最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