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管道升是在用这种方式,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延佑三年(1316年),赵孟頫已年近花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可谓功成名就。但此时,他却因一件事,陷入了与管道升的感情危机——他想纳妾。
那个时候,元代士大夫纳妾之风盛行,许多官员都有三妻四妾。赵孟頫身边的同僚,如集贤院大学士王约、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等,都有妾室,且常以此为谈资。一次,王约邀赵孟頫赴宴,席间谈及纳妾之事,王约笑着说:“子昂兄,你与管夫人成婚三十余年,虽情深义重,却也该纳个妾室,为你打理生活,也让你晚年多些乐趣。”
赵孟頫听后,心中有了几分动摇。他并非不爱管道升,只是晚年仕途顺遂,生活安逸,又受同僚影响,渐渐生出了“纳妾”的念头。
于是,他试探着向管道升提起此事。一日晚饭后,两人在庭院中散步,赵孟頫犹豫了许久,才轻声说:“仲姬,我们成婚多年,你为我付出了很多。如今我已年老,若能有个年轻的妾室,帮你分担些家务,你看如何?”
管道升闻言,脚步一顿,心中如遭雷击。她与赵孟頫成婚三十余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从未想过他会提出纳妾。她沉默了片刻,然后轻声说:“先生,此事容我想想,明日再答复你吧。”
当晚,管道升独自坐在松雪斋,一夜未眠。婚后三十余年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知道,赵孟頫并非无情,只是一时糊涂,受了外界的影响。若她哭闹指责,只会让两人的感情破裂;若她顺从,又违背了自己的心意。
天亮时,管道升终于有了主意。她取来纸笔,研好墨,提笔写下一首词,题为《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写完后,她将词稿折好,送到赵孟頫的书房。赵孟頫打开词稿,轻声读了起来,读到“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时,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读到“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时,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读到“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时,他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起了三十余年来,管道升对他的陪伴与付出—,他们早已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如词中所言,“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早已融为一体。
赵孟頫拿着词稿,快步走到管道升的房间,见她正坐在窗前,眼神落寞地看着庭院中的翠竹。他走上前,握住她的手,声音哽咽:“仲姬,是我糊涂,是我对不起你。我不该忘了我们三十余年的深情。纳妾之事,我再也不提了,此生有你一人,足矣。”
从此,赵孟頫更加敬爱管道升,两人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他常对友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便是娶了仲姬。她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知己、我的良师。没有她,便没有今日的我。”而《我侬词》也流传开来,成为千古绝唱,后世之人皆赞管道升“以才情挽回爱情,以深情守护婚姻”,是“女子智慧与深情的典范”。
佑六年(1319年),赵孟頫已66岁,管道升也已62岁。此时,元仁宗驾崩,元英宗即位,朝中政局动荡。赵孟頫见官场风波再起,心中早已厌倦,便向朝廷请求辞官归隐,回到故乡吴兴。
回到吴兴后,赵孟頫在太湖之畔修建了一座宅院,名为“鸥波亭”。宅院四周种满了翠竹和荷花,推开窗便能看见太湖的波光粼粼,听到鸥鸟的鸣叫,宁静而惬意。此后,两人便在这里过起了归隐生活,每日以书画为伴,不问世事。
归隐后的第一年,他们合作完成了着名的《秋深帖》。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