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虚静’的境界,才能以身作则,带动百姓向善。”
郑繻公对列子的观点十分赞赏,曾试图重用列子,但列子深知当时郑国的政治环境复杂,不愿卷入权力斗争,于是婉言谢绝了。《列子·说符》中记载,郑国相子阳曾派使者送给列子粮食,以表达对他的敬重,但列子坚决拒绝了。妻子不解,列子解释说:“子阳是因为听说我贫穷才送粮食给我,并非真正了解我的思想。如果我接受了他的粮食,将来他一旦犯错,我就会受到牵连,这不是我想要的。”后来,子阳在郑国的内乱中被杀,许多与他有交往的人都受到了牵连,而列子因为没有接受他的馈赠,得以安然无恙。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列子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
晚年的列子隐居于郑国圃田,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据《列子·天瑞》记载,列子隐居期间,每天都在田间劳作,闲暇时就潜心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成果。他的邻居们都很不解,问他:“先生有如此高深的学问,为什么不出去做官,享受荣华富贵呢?”列子笑着回答:“荣华富贵就像天上的浮云,转瞬即逝,而‘道’的真谛才是永恒的。我宁愿在田间劳作,也不愿被官场的繁文缛节所束缚。”
列子的妻子虽然也曾抱怨过贫穷,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的追求,与他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列子·说符》中记载,有一次,列子家的屋顶漏水,墙壁也裂开了缝隙,邻居们都劝他修缮一下,但列子却不以为然。他说:“屋顶漏水可以遮挡,墙壁裂开可以修补,但如果内心被欲望所侵蚀,就再也无法恢复平静了。”这番话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重视,远超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在隐居期间,列子将自己一生的思想感悟和求学经历整理成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列子》。《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列子》一书共有八篇,作者是列御寇,生活在庄子之前,庄子在自己的着作中多次称赞他。
《列子》一书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道家思想,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其中许多故事都广为流传。例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列子·说符》中的“歧路亡羊”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打通家门口的大山,带领子孙后代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派神仙将山移走。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讲述了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地球的远近,孔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这个故事体现了道家“学无止境”“不迷信权威”的思想,鼓励人们勇于探索自然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现存于世《列子》并非列子一人的原着,其中部分内容可能是后世道家学者整理补充的。晋代学者张湛在为《列子》作注时指出,《列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曾有散佚,他根据多种版本进行了辑录和整理,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但这并不影响《列子》作为道家经典的地位,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列子本人的主张。
列子在隐居期间,收了许多弟子,其中最着名的有严恢、毛公、乐正子春等人。列子将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希望他们能够将道家思想传承下去。《列子·仲尼》中记载,列子曾教导弟子:“你们要记住,‘道’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着‘道’的规律。你们要以‘虚静’之心观察世界,以‘无为’之道对待万物,这样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列子的弟子们牢记师父的教诲,在列子去世后,继续传播道家思想,对后世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严恢曾游历齐国,向齐宣王阐述列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得到了齐宣王的赞赏;毛公则隐居山林,潜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