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起床,为杜甫准备简单的早餐,然后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种菜;傍晚,杜甫会牵着杨氏的手,在浣花溪边散步,看着夕阳洒在江面上,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老妻画纸为棋局”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杨氏与杜甫在草堂中的生活场景——没有昂贵的棋盘,杨氏便在纸上画棋盘;没有精致的钓钩,孩子们便用针敲弯了做钓钩。这份贫贱中的乐趣,是乱世中最珍贵的温情。
可是好景不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奉调离开成都,杜甫失去了友人的接济,草堂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同年,唐玄宗、唐肃宗先后病逝,唐代宗即位,安史之乱虽已接近尾声,却又爆发了徐知道之乱,成都陷入混乱。杜甫与杨氏不得不再次带着孩子们逃离草堂,前往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避难。
离开草堂的那天,杨氏看着自己亲手打理的院子,看着杜甫精心栽种的花木,眼中满是不舍。杜甫牵着她的手,轻声说:“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杨氏点点头,擦干眼泪,再次拿起行囊,跟着杜甫踏上了逃难之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回到成都。杜甫与杨氏得知消息后,便又回到了成都草堂。严武对杜甫十分赏识,推荐他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便是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的由来。
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病逝。严武的去世,不仅让杜甫失去了仕途上的依靠,也让他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济。成都的局势再次变得动荡,杜甫与杨氏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
此时的杜甫,已年过半百(53岁),身体因常年漂泊而变得十分虚弱,患上了肺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杨氏便成了他的“贴身医官”,每日为他煎药、按摩,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夔州的冬天十分寒冷,杨氏怕杜甫着凉,便将自己的棉衣拆了,重新絮上棉花,给杜甫做了一件更厚的棉衣;杜甫咳嗽不止,她便每天清晨去山上采些草药,熬成汤药给杜甫喝。
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百年多病”,正是他当时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而杨氏的陪伴与照料,则是他苦难生活中的唯一慰藉。有一次,杜甫因病重卧床不起,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杨氏坐在他的床边,握着他的手,泪水直流:“你不能丢下我们母子,孩子们还需要你,我也需要你。只要你好好活着,再苦再难,我都陪着你。”
在杨氏的悉心照料下,杜甫的身体渐渐有了好转。他在夔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仅在夔州的两年时间里,就写下了近四百首诗,占其一生诗作的近三分之一。这些诗中,既有对乱世的感慨,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杨氏的感激。他在《复愁十二首》中写道:“药饵虚狼藉,秋风洒病容。”看似写自己的病容,实则暗藏对杨氏每日为他准备药饵的感激——那些散乱的药饵,是杨氏对他的深情。
那几年,杨氏常常陪着杜甫在夔州城外的白帝城上散步,看着长江滚滚东流,听着杜甫吟诵自己的诗作;杜甫则常常为杨氏写诗,记录下她的艰辛与温柔。他在《又呈吴郎》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中虽写的是西邻老妇,却也暗含对杨氏的理解——他深知,在乱世中,女性的生存更为艰难,而杨氏能带着子女熬过这么多苦难,实属不易。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因思念故乡,决定离开夔州,前往荆州(今湖北荆州),再从荆州返回河南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