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乱世同尘(2 / 5)

封报平安的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他常常站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楼上,望着杨氏逃难的方向,泪水模糊了双眼。

与此同时,杨氏正带着子女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她没有车马,只能牵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向西逃往秦州(今甘肃天水)。途中,粮食稀缺,她常常自己忍饥挨饿,把仅有的干粮分给孩子们;遇到叛军劫掠,她便抱着孩子躲进山洞或草丛中,整夜不敢出声;孩子们生病了,她没钱请医,只能采些草药熬水给孩子喝。有一次,小女儿实在走不动了,哭着要父亲,杨氏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哽咽着说:“你爹爹在长安等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一家人团聚。”

她不知道杜甫是否还活着,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每到一处,她都会向逃难的人打听杜甫的消息,哪怕只有一丝线索,也会牢牢记住。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杜甫趁叛军看守松懈,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一路历经艰险,终于抵达唐肃宗所在的凤翔(今陕西凤翔)。他见到唐肃宗时,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唐肃宗感念其忠诚,任命他为左拾遗。可杜甫上任没多久,便因替房琯求情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时的他,心中唯一的念头,便是找到杨氏与子女——他听闻妻儿可能在秦州,便毅然辞去官职,前往秦州寻亲。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秦州城外的一处破败驿站里,杨氏正带着孩子们整理行囊,准备前往没有战乱的成都。就在这时,驿站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喊着她的名字。

杨氏猛地抬头,只见一个衣衫破旧、面带风霜的男子站在驿站门口,头发已有些花白,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杜甫。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片刻后,才抱着孩子们冲了过去,泪水瞬间决堤:“你还活着!你终于回来了!”

杜甫紧紧抱着杨氏与孩子们,声音哽咽:“我回来了,让你们受苦了。”这一刻,所有的屈辱、焦虑、苦难,都在重逢的喜悦中烟消云散。孩子们围着杜甫,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喊着“爹爹”,小小的驿站里,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温情。

这段重逢的经历,杜甫后来在《述怀》中写道:“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露宿霜飞坐可咏,月明松下夜吟诗。”诗中的“沧洲近”,既是指秦州靠近安宁之地,更是指与妻儿重逢后,心中有了归宿。他在秦州短暂停留期间,与杨氏一同租了一处小院,虽然简陋,却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那种久违的温馨。

可好景不长,秦州的粮食很快出现短缺,物价飞涨,杜甫一家再次陷入困境。杨氏看着孩子们因饥饿而消瘦的脸庞,心中十分焦急,便劝杜甫前往成都——她听闻成都远离战乱,且有杜甫的友人严武在那里为官,或许能得到接济。

同年冬天,杜甫与杨氏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途。他们沿着嘉陵江而下,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江渡河,历经艰险。途中,杜甫写下《发秦州》《木皮岭》等组诗,记录下逃难的艰辛,其中“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等句,道尽了旅途的困苦。而杨氏始终陪伴在杜甫身边,帮他照顾孩子,整理行囊,每当杜甫因疲惫而沮丧时,她总会轻声安慰:“再坚持一下,成都就快到了。”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与杨氏终于抵达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他们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这便是后世闻名的“杜甫草堂”。

草堂的日子,是杜甫与杨氏一生中最平和、最温馨的时光。虽仍清贫,却远离了战火,有了一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杨氏将草堂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在院子里种上蔬菜、瓜果,在门前的浣花溪边洗衣、淘米;杜甫则在草堂的书房里读书、写诗,偶尔与友人聚会。

清晨,杨氏会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古人看我玩原神 农民将军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如何拯救德意志 中国古代名人传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