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君的温柔,想起她的惨死,复仇的念头愈发强烈。
可刘询深知,霍光一日不死,霍氏家族一日不倒,他便无法为许平君复仇。于是,他选择了隐忍——他对霍光愈发“信任”,凡事皆交由霍光决断,甚至在霍光请求归政时,还“谦让不受”(《汉书·霍光传》);对霍成君,他也从不表露不满,依旧按皇后礼仪对待,让霍氏家族放松警惕。
与此同时,刘询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重用在民间相识的好友张安世、丙吉等人,将他们提拔到重要职位;又借着处理朝政的机会,了解官员品性,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吏;还通过颁布减免赋税、安抚流民等政策,赢得百姓的支持,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月,霍光病逝。刘询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以帝王之礼将其安葬,还追封霍光为宣成侯,让其子霍禹继承爵位——这一系列举动,让霍氏家族误以为刘询仍会倚重他们,放松了戒备。
可霍光一死,刘询便迅速着手收回权力。他先是任命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接管部分兵权;又将霍氏家族成员调离关键职位——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友调任光禄勋,次婿中郎将任胜调任安定太守,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逐步削弱霍氏家族的兵权。
霍氏家族成员察觉到刘询的意图,心中不安,霍显更是将当年毒杀许平君的实情告知了霍禹、霍云、霍山等人。众人又惊又怕,深知刘询一旦知晓真相,定会诛灭霍氏满门,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谋反篡位。他们暗中联络霍光的旧部,计划在刘询前往甘泉宫祭祀时,发动兵变,废黜刘询,立霍禹为帝。
可刘询早已通过眼线掌握了霍氏家族的谋反计划。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刘询先发制人,下诏逮捕霍氏家族成员及谋反党羽。霍禹、霍云、霍山等人见事情败露,或自杀,或被擒获后处死;霍显被押入宫中,刘询亲自审问,当面对质毒杀许平君之事,霍显无从抵赖,只得认罪。最终,霍显被腰斩,霍氏家族满门抄斩,与霍氏相关的数千人也被牵连诛杀,史称“霍氏之祸”。
平定霍氏谋反后,刘询下诏废黜霍成君的皇后之位,将其迁往昭台宫,后又迁往云林馆。数年后,霍成君因不堪受辱,自杀身亡——这个因母亲的野心而登上后位的女子,最终成了霍氏家族谋反的牺牲品。
诛灭霍氏、废黜霍成君后,刘询终于为许平君报了仇。他亲自前往杜陵南园,祭拜许平君的陵墓,对着墓碑轻声道:“平君,害你的人都已伏法,你可以安息了。”此时的他,已完全掌控朝政,成为真正的帝王,可站在许平君的墓前,他却觉得心中空落落的——权力能为她复仇,却再也换不回她的陪伴。
为许平君复仇后,刘询的统治愈发稳固。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派官员巡查地方,严惩贪官污吏;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业生产;设立常平仓,调节粮价,防止饥荒;对外则联合乌孙,击败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在他的治理下,西汉的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孝宣之治”,《汉书·宣帝纪》评价其“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
可无论政务多繁忙,刘询始终没有忘记许平君。他将对许平君的思念,都倾注在儿子刘奭身上——刘奭自幼体弱,刘询便亲自挑选名师教导他;刘奭长大后,性格仁柔,与刘询的务实风格不同,有时会因政见不合而惹刘询不满,甚至有大臣建议废黜太子,刘询却始终没有同意,只因刘奭是他与许平君唯一的儿子,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他曾对大臣说:“太子虽性格柔弱,然其母许后早逝,朕不忍废之。”
刘询还时常前往杜陵南园祭拜许平君,每次都只带少数侍从,独自在墓前停留许久。他会对着墓碑诉说朝堂之事,分享儿女的成长经历,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