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为了陷害伍子胥,伯嚭还设计了一个毒计——他对夫差说:“伍子胥心怀不满,不如派他出使齐国,若他真有二心,必在齐国有所动作。”夫差采纳了这个建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深知此行凶险,也明白夫差已对自己彻底不信任,为了保全家族,他在出使前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此事很快被伯嚭的眼线得知,他立刻添油加醋地禀报夫差,声称“伍子胥果然与齐国勾结,竟将儿子送往齐国,其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夫差听闻后勃然大怒,认为伍子胥真的背叛了自己。当伍子胥从齐国返回后,夫差当即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尽。伍子胥接过宝剑,仰天长叹:“我辅佐先王阖闾成就霸业,又助你夫差继位,如今你却听信奸人谗言,赐我一死!我死之后,可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攻入吴国!”说罢,便拔剑自刎。
伍子胥的死,是吴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国之柱石倒下,伯嚭彻底掌控了吴国朝政,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收受越国贿赂,故意隐瞒越国备战的消息。而夫差则在伯嚭的奉承与西施的美色中愈发昏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上伐齐的战争中,吴国的国力在连年征战中逐渐消耗殆尽。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国经过十年的积累,国力已远超吴国。此时的吴国因多次北上伐齐、伐晋,将士疲惫,国库空虚,且夫差刚在艾陵之战(公元前484年)击败齐国后,又在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国内防御极为空虚。勾践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亲率越军主力,大举伐吴。
战前,勾践再次派人给伯嚭送去重金,让他“在夫差面前隐瞒越军动向,拖延吴军备战时间”。伯嚭收了钱财,果然对越国的军事行动视而不见,甚至在夫差询问“越国是否有异动”时,还谎称“越国不过是例行操练,大王不必多虑”。直到越军渡过钱塘江,逼近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夫差才得知消息,仓促率军南下迎战。
两军在笠泽(今江苏吴淞江)隔江对峙。勾践采用范蠡的计策,将越军分为三路,趁夜擂鼓佯攻,制造全线出击的假象。夫差误以为越军要三面夹击,急忙将吴军主力分兵抵御。就在吴军兵力分散之际,勾践亲率中军精锐,趁夜色从吴军两路之间的薄弱地带强渡笠泽,直插吴军大营。吴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越军趁机发起猛攻,吴军大败,死伤惨重。
笠泽之战后,吴国主力尽失,从此一蹶不振。夫差被迫退守姑苏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考虑到吴国仍有一定实力,一时难以攻克姑苏,便暂时答应了求和,撤军回国。可此时的吴国,早已不是越国的对手——伯嚭依旧在朝堂上作威作福,收受越国贿赂,对吴国的危局毫无对策;夫差则沉浸在战败的沮丧中,反而更加信任伯嚭,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
伍子胥生前的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吴国的朝堂上,再也没有像伍子胥那样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只剩下伯嚭这样的奸佞之臣;吴国的军队,再也没有往日的雄风,只能在姑苏城中苟延残喘。而越国则在勾践的带领下,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待着彻底灭亡吴国的时机。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践认为灭吴的时机已到,再次亲率越军伐吴,将姑苏城团团围困。这一次,越国再也没有给吴国任何喘息的机会——越军切断了姑苏城的粮草供应,日夜攻城,吴国军民陷入绝境。
夫差多次派人向勾践求和,甚至表示愿意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入越为奴。勾践起初有些动摇,范蠡却极力劝阻:“大王卧薪尝胆二十年,就是为了今日灭吴。若今日放夫差一马,他日吴国卷土重来,越国将重蹈吴国覆辙!”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拒绝了夫差的求和。
被困在姑苏城中的夫差,此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