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接你入京。”
文君靠在他的怀里,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襟:“我等你,无论多久,我都等你。”
船渐渐驶远,文君站在江边,望着帆影一点点消失在天际,才缓缓转身。
相如抵达长安后,即刻前往皇宫觐见汉武帝。武帝见他举止儒雅,谈吐不凡,心中愈发欢喜,便让他当场作赋。相如略一沉吟,便以天子游猎为主题,挥毫写下《上林赋》。
《上林赋》比《子虚赋》更为恢弘——赋中不仅铺陈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还在结尾处暗寓“戒奢以俭”的劝诫,既展现了大汉的强盛气象,又不失文人的风骨。武帝读罢,龙颜大悦,当即任命相如为郎官,留在身边侍奉。
此后,相如在长安的仕途一帆风顺。他时常伴随武帝左右,或陪武帝游猎,或为武帝作赋,深得武帝的信任与赏识。不久后,武帝又将他擢升为孝文园令,负责管理孝文帝的陵园,虽不算高位,却是个清闲体面的官职。
长安的繁华,官场的顺遂,渐渐让相如有些迷失。他每日与达官贵人交游,看惯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再想起远在成都的卓文君,心中竟生出了几分疏离。尤其是身边的人时常劝他:“司马大人如今身居高位,身边怎能没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夫人?卓夫人远在成都,不如再纳一位姬妾,也好照料大人的起居。”
这些话,像种子一样在相如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觉得,卓文君的寡居身份,或许会影响他的仕途;渐渐忘记了当初与文君共患难的时光。
这天,他下定了决心,提笔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他故意漏掉了“亿”字,意为“无意”,暗示自己对文君已无情意,想要断绝关系。
成都的卓文君,日夜盼着相如的书信。她终于收到了相如的信,可当看到信上那十三个字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她反复读着那十三个字,终于明白了相如的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独独少了“亿”,这是说他对她已无“意”了。她想起当初深夜私奔的勇气,想起在成都破院中的相守,想起在临邛酒肆里的共患难,想起临别时他说的“定会早日回来”,心中既伤心又愤怒。
可卓文君毕竟是个有骨气的女子。她拿起笔,写下了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执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也有对相如变心的失望与决绝——“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写完《白头吟》,她又觉得意犹未尽,便又写下了一首《怨郎诗》,诗的开头将司马相如信中那十三个字反复,句句诉说起两人过往的情深与当下的委屈: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