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战船,沿淮河逆流而上,向楚国进发。
楚军这边,听说吴军来了,赶紧派令尹子常率领二十万大军,在汉水南岸布防,准备跟吴军决战。子常心里还琢磨:“三万吴军,还不够我二十万大军塞牙缝的!等他们来了,我一鼓作气把他们灭了!”
可孙武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当吴军的战船开到淮汭(也就是今天河南潢川一带)的时候,孙武突然下令:“全体弃舟登陆!把战船留在这儿,咱们走陆路,穿越三关,直插楚国腹地!”
将士们都愣了:“将军,咱们是水军出身,走陆路多费劲啊?再说,三关(大隧、直辕、冥厄,就是今天河南信阳一带的三座险关)地势险要,楚军要是在那儿设伏,咱们怎么办?”
孙武笑道:“诸位有所不知,楚军以为咱们会从水路进攻,肯定在汉水南岸等着咱们,三关那边防守薄弱。咱们走陆路,正好能绕开楚军的主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只要咱们速度快,隐蔽好,楚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说完,孙武挑选了三千五百名最精锐的士兵,组成“死士队”,让他们轻装简从,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和一把短剑,在前边开路;自己则率领主力,跟在后面,昼夜兼程,向三关进发。
楚军果然把主力都放在了汉水南岸,三关只有少量守军。吴军死士队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关下,一顿猛攻,没费多大劲就拿下了三关。等楚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吴军已经穿过三关,出现在汉水东岸,离楚国的腹地只有一步之遥了!
子常听说吴军绕到了汉水东岸,吓得脸都绿了——他这二十万大军,等于白在汉水南岸等了!赶紧下令:“全军渡过汉水,跟吴军决战!”
楚军慌忙渡过汉水,可刚一登陆,孙武就下令:“撤退!”
吴军将士又懵了:“将军,咱们好不容易绕到这儿,怎么又撤退啊?”
孙武说:“楚军刚渡过汉水,士气正旺,咱们不能跟他们硬拼。咱们往后退,把他们引到小别山、大别山之间的狭长地带,那里易守难攻,咱们再和他们决战!”
于是,吴军一边撤退,一边沿途设下埋伏。楚军以为吴军怕了,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到小别山的时候,孙武突然下令反击——埋伏在山林里的吴军杀了出来,楚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
子常又气又急,下令继续追击,结果追到大别山的时候,又被孙武埋伏了一次,再败一阵!连续两场败仗,楚军的士气一下子就垮了,士兵们个个心惊胆战,都不想再打了。
这时候,有人劝子常:“令尹大人,吴军太狡猾了,咱们还是撤退吧,再打下去怕是要全军覆没啊!”
可子常一来怕回去被楚王治罪,二来还想捞点战功,硬是咬着牙说:“不行!必须跟吴军决战!谁再敢说撤退,军法处置!”
就这样,楚军被孙武一步步引诱到了柏举(也就是今天湖北麻城一带)——这是孙武早就选好的决战地点。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大军展开,而且旁边有一条清发水,正好可以用来截断楚军的退路。
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柏举之战正式打响!
清晨,天刚蒙蒙亮,孙武就召集将领们开会:“今日决战,关系到吴国的兴衰,咱们只能胜,不能败!楚军虽然人多,但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咱们吴军虽然人少,但士气高昂,令行禁止!一会儿开战,夫概将军,你率五千锐士为先锋,先冲击楚军的中军,打乱他们的阵脚;其余将领各率所部,从左右两翼包抄,我亲自率中军压阵!”
夫概是吴王阖闾的弟弟,也是个猛将,一听要当先锋,立刻请战:“末将遵令!定要把楚军的中军搅个天翻地覆!”
吃过早饭,吴军列阵完毕,三万将士穿着黑色的盔甲,手持戈矛剑戟,站在柏举的平地上,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楚军那边,二十万大军稀稀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