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模具6个(直径7cm,用于塑形)、蒸锅1个、料理机(用于打梨泥、茯苓粉)
- 关键步骤:
1. 处理核心食材:
- 泡软的沙参捞出,用刀切成0.2cm厚的薄片(保留片状形态,吃时能尝到沙参的清润口感);新鲜秋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入料理机,加入15ml清水,打成细腻的梨泥(保留少许果肉纤维,增加口感层次),盛出备用。
- 干茯苓放入料理机,打成细腻的茯苓粉(过筛去除粗渣,确保口感细腻);干陈皮用温水泡10分钟(泡至柔软,刮去内侧白瓤,避免苦涩),切成细丁;桂花枣泥若偏干,加入10ml温水,用勺子压匀(确保无颗粒,与其他食材融合更均匀)。
2. 调制面团:
- 中筋面粉、糯米粉、茯苓粉放入大碗中,加入冰糖末、盐,用筷子搅拌均匀(提前拌匀,避免蒸制后出现结块)。
- 分多次加入清水、野蜂蜜,边加边用手揉面,同时加入梨泥、桂花枣泥,揉至面团初步成型。
- 放入沙参片、陈皮丁,继续揉至完全融合,形成光滑不粘手的面团(硬度类似软年糕,太软易粘模具,太硬口感干硬),盖上湿布醒发35分钟(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口感更松软,食材香味更均匀)。
3. 塑形与预处理:
- 圆形模具内壁均匀刷一层食用油(防粘,方便脱模),将醒发好的面团分成6等份(每份约100g),用手掌揉成光滑的圆团。
- 取一个面团,放入模具中,用手掌轻轻按压,使其均匀填满模具,厚度约1.6cm(表面用刮刀刮平,确保平整美观);用牙签在面团表面扎几个小孔(防止蒸制时鼓胀,也能让香气溢出),每个小孔中放入一片沙参(增加颜值与食材辨识度)。
- 模具底部铺一层油纸(油纸提前剪好,与模具底部大小一致,防粘效果更佳)。
4. 蒸制与定型:
- 蒸锅提前加水烧开,待水沸腾后,将模具放入蒸锅中层,盖上锅盖,转中火蒸32分钟(蒸制20分钟时,可揭开锅盖观察,若表面凝固,用筷子插入糕体中心,拔出后无湿粉带出,说明已熟)。
- 蒸好后关火,不要立即开盖,焖8分钟(避免温差过大导致糕体回缩、变硬),随后取出模具,放在冷却架上晾凉至室温(热食时偏软,温润味较浓;晾凉后口感扎实,清润味更突出)。
5. 脱模与装饰:
- 待糕体完全晾凉后,用刀沿模具边缘划一圈,轻轻倒扣模具,将糕体完整取出(若粘模具,可稍等2分钟再脱模,利用油温的润滑性轻松取下)。
- 每块糕表面刷一层薄薄的蜂蜜(增加光泽与温润甜感),撒上少许干桂花(提升香气与颜值),点缀一粒完整的枣肉(直观展现食材,增添精致感)。
6. 成品特点:
- 糕体呈淡乳黄色,表面泛着蜂蜜的光泽,点缀着金黄的桂花与暗红的枣肉,入口先是桂花的清甜香气,接着是枣泥的醇厚甜香,随后秋梨的甘润与沙参的清润在舌尖散开,茯苓的温和与陈皮的微苦中和了甜腻,最后是面粉与糯米的扎实软糯收尾,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喉咙里润润的,带着草木与果干的温和气息,毫无寒凉感。
- 孙仲山拿起一块,小口品嚼,眼中露出认可:“这糕温润养人,沙参与茯苓的配比正好,既能润喉,又能健脾,医者也挑不出错!”林墨恰好来送新画的糕点图,尝了一块,笑道:“这糕比山楂糕更温润,伏案作画时吃一块,喉咙不燥,思路也清晰了!”张掌柜赶来时,尝了一块,当即拍板:“姑娘,这糕酒楼每日要七十块!冬日宴席上配着热茶上,客人定能暖到心里,比甜汤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