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One Night in Beijing(2 / 4)

四、经济与文化的大崩溃

作为清朝经济心脏的北京,其脉搏已近乎停止。

商业的死寂:前门外的店铺十室九空,唯有几家由洋人或买办开设的“洋货行”还在营业,橱窗里陈列的洋布、洋火、洋油,与门外凋敝的街景形成尖锐讽刺的对比。

金融的废墟:户部银库被联军(尤其是日军)洗劫一空,仅白银就被掠走超过二百万两。支撑帝国经济的信用体系彻底崩塌,京城内的钱庄、票号连锁倒闭,百姓手中辛苦积攒的铜钱、银票,一夜之间沦为废纸。

文明的浩劫:从皇宫禁苑到王府花园,从翰林院书库到古寺藏经阁,一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劫掠正在上演。古籍、佛经、青铜器、瓷器……无数国宝被打包、装箱,踏上了前往欧美各国博物馆与私人藏室的航船。

此时的北京,已不再是“天朝上国”的首都,它成为了列强演练如何统治一个古老文明的试验场,也是清廷学习如何在屈辱中“跪着生存”的第一课堂。正如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他那阴郁的日记中所写:“北京的大街上,行人寥寥,目光呆滞。这座城市唯一的声响,是外国士兵皮靴踏在青石板路上的铿锵声,以及风也吹不散的、来自千家万户的压抑啜泣。北京的灵魂,已被战争与屈辱彻底吞噬了。”

东交民巷的冬日,寒风如刀。虽已远离庚子年夏末那场最酷烈的战火,但联军铁蹄带来的“殖民阴影”却如同附骨之疽,渗透进这片土地的每一个缝隙。在这片灰暗压抑的景观中,Alphonsebanza那间由铁皮和木板勉强拼凑而成的小酒馆(后世北京饭店的雏形),像一块倔强的补丁,突兀地钉在巷口。木质招牌在呼啸的北风中发出持续而疲惫的“吱呀”声,仿佛随时都会散架。棚顶那盏唯一的煤油灯,灯焰在玻璃罩里不安地跳跃,将昏黄而黏稠的光晕泼洒在泥泞的冻土上,成为这片死寂区域里一个暧昧的灯塔。

推开那扇漏风的木门,仿佛踏入另一个维度的空间。banza的“帝国”狭小而喧闹,几间棚屋打通,屋顶的油毡在风中鼓动,墙缝里塞着的干草终究挡不住所有寒气,让室内的温暖显得弥足珍贵。七八张粗木桌子边缘毛糙,长凳没有一条腿是齐整的,人坐上去便是一阵摇晃。桌面被无数次擦洗,却早已浸透了酒渍、油污和面包屑,形成一层暗沉油腻的包浆。墙上几张来自法国和美国的褪色广告画,是这里唯一的“文明装饰”,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空气里饱和着劣质酒精的辛辣、烤焦面包的焦香、士兵身上浓重的烟草和汗液味,以及角落里空酒桶散发出的微醺的酸腐气,混合成一种独特的、属于战争边缘的“生机”。

晚间六点一过,铁皮棚开始它的真正生命。首先涌入的是带着一身寒气与硝烟味的各国士兵。法国海外军团的阿尔及利亚兵,黝黑的皮肤在煤油灯下泛着光,他们簇拥在角落,用带着浓重口音的生硬英语朝banza喊:“两瓶波尔多!真正的波尔多,别拿你那酸汁糊弄我们!再切半只烤鸡,要热的!”

紧接着是嗓门最大的美国大兵,他们多来自纽约或芝加哥的工人阶级,军服松垮,带着一种与战场格格不入的市井气,用力将啤酒杯顿在桌上:“嘿!班扎!老样子,香肠,越辣越好,这鬼天气需要点火焰!”

相比之下,少数几位日军士兵则沉默得多。他们通常独自占据一张小桌,小口啜饮着清酒,与周围的喧哗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偶尔,他们会用极其生硬的中文询问:“有茶吗?”banza便会从柜台下摸出一包粗劣的茉莉花茶末,冲上热水端去——这并非服务周到,而是一种避免麻烦的智慧。

banza本人,这个精瘦而眼神灵活的商人,系着一条油渍斑斑的围裙,成了这座“巴别塔”的枢纽。他能用法语跟阿尔及利亚兵开玩笑,用夹生的英语应付美国佬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古人看我玩原神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阿斗:相父你在哪个罐子里呢 农民将军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一梦维艰 如何拯救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