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找了块三尺高的青石板,村里的石匠拿着凿子,把《寒雾谷护雾公约》工工整整地刻在上面,刻完还刷了层黑漆,让字更显眼。然后众人一起把石碑抬到村口,埋了半尺深,旁边还放了个小铲子,方便以后清理石碑上的泥。
石碑立好那天,全村人都来了。老周摸着石碑上的字,笑着说:“有了这公约,以后不管是咱们,还是后人,都知道该怎么护着寒雾谷了。”王老婆婆拉着萧夭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萧姑娘,你不仅救了谷,还为咱们想了长远的法子,真是好人啊。”
萧夭看着眼前的人群,又看了看远处绿油油的雪参田,心里很踏实。阿竹拿着补好的《药灵通脉全书》走过来,笑着说:“师父,书补好了,你要不要看看?”萧夭接过书,翻开第一页,就看见阿竹写的“手艺传下去,遇事不慌神”,忍不住笑了:“写得好,以后这书就是寒雾谷的宝贝了。”
又过了半个月,萧夭和阿蛮、阿竹要离开寒雾谷了。药农们都来送,老周抱着一筐雪参,硬要塞给他们:“这是刚冒芽的,虽然小,但也是咱们的心意,你们带着路上吃。”阿竹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走的时候,村口的石碑在阳光下闪着光,潭水清澈见底,雪参田一片翠绿。阿蛮回头望了望,笑着说:“以后咱们还来寒雾谷吧,看看这里的灵草长得怎么样了。”萧夭点点头:“肯定来,到时候说不定能看见药农们收雪参呢。”
三人沿着山路往前走,身后的寒雾谷越来越远,但谷里的笑声和希望,却像潭边的灵脉气息一样,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而寒雾谷的药农们,也会带着他们留下的经验和规矩,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让灵草长青,让潭水常绿,让希望永远留在这山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