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度”测试的通过,并未在沈啸那里赢得半分赞许,仅仅换来了一张更冰冷、要求更苛刻的测试清单——“能耗比”与“极端环境稳定性”。
“‘基石’网络的目标能效比,要求比现有数据中心平均水平提升一个数量级。”沈啸在传输资料时,毫无感情地陈述,“你们的环境交互层,作为嵌入城市肌理的终端节点,自身能耗必须控制在极低水平,同时,还需辅助降低其附着建筑本体的基础能耗。综合能效提升率,基准要求:65%。”
65%!这个数字让见惯了大场面的伊莎贝尔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场协同”系统不仅自己要成为省电标兵,还得拉着整栋建筑一起省,其难度远超仅仅优化局部环境。
而“极端环境稳定性”测试则模拟了各种城市可能遇到的恶劣场景:电网剧烈波动、外部强电磁干扰、物理震动、甚至包括模拟网络攻击下的系统韧性。
新的战斗即刻打响。
地下实验室刚刚松懈了一点的神经再次紧绷。这一次的挑战更为具体,也更为残酷,直接关系到技术能否满足未来基础设施的硬性指标。
伊莎贝尔团队首先扑在“能耗比”上。他们必须对“破壁者”系统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精简。每一个元器件都要重新评估功耗,每一行算法代码都要审视其计算复杂度。
“核心发生器的驱动电路可以优化,去掉冗余的保护模块,但这可能会影响寿命……”
“环境感知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可以动态调整,在‘平稳’期降低频率……”
“算法层面的开销太大了,尤其是实时补偿运算……”
每一个优化方案都伴随着性能和稳定性的权衡。团队陷入了与每一瓦电力、每一毫秒计算时间搏斗的泥潭。进展缓慢,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初步优化后的系统,在模拟测试中,综合能效提升仅仅达到41%,距离65%的目标遥不可及。
林微光看着屏幕上停滞不前的数据,知道必须再次寻找突破性的思路。她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基石”架构图和“场协同”原理图苦思冥想。
“嵌入城市肌理……终端节点……辅助降低建筑能耗……”她反复咀嚼着这些关键词。
忽然,一个想法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他们一直将“场协同”系统视为一个独立的、为“基石”网络服务的“外挂”设备。但如果……如果将它更深度的与建筑本身融合呢?不仅仅是能量场的优化,而是直接参与建筑的能量管理?
她立刻冲出办公室,找到正在和电路板搏斗的伊莎贝尔。
“伊莎!我们搞错了方向!”林微光的声音带着兴奋,“我们不应该只想着如何让我们的系统更省电,而是应该想着,如何让我们的系统,成为建筑能量循环的一部分!”
她快速在白板上画起来:“看,我们的场域能够感知和引导能量。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它感知到建筑内部那些被浪费的‘废热’、‘余能’?比如照明设备的散热、办公设备待机功耗、甚至是人员走动产生的微小动能?然后,利用场域的引导特性,将这些分散的、低品位的能量,汇集起来,要么用于辅助系统自身运行,要么直接反馈给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用于调节空调或照明?”
“能量回收与内循环?!”伊莎贝尔瞬间明白了,眼睛瞪大,“将场域从‘消费者’转变为‘管理者’甚至‘生产者’?这……这需要与建筑的楼宇自控系统进行深度数据交换和协同控制!架构要大变!”
“但这是唯一可能达到65%的路径!”林微光斩钉截铁,“立刻调整方向,设计‘场域-建筑能源协同管理’模块!把我们自己,变成建筑能量网络的一个智能节点!”
新的方向确定了,但这意味着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