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垣研究所,地下三层,“棱镜”项目专用实验室。
空气凝固得仿佛能捏出水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盯住那个经过改造、连接着复杂电路和管线的特制反应釜。林晓站在控制台前,脸色因紧张而显得苍白,但眼神却亮得吓人,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启动按钮。
低沉的嗡鸣声响起,反应釜内部的电极开始施加经过精密计算的交变电场。透明的观察窗内,原本浑浊的乳白色液体,在新型催化剂(那从废弃工业残渣中提炼、经活化处理的黑色粉末)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微小的液滴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开始有序地排列、组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声响。汗水顺着林晓的鬓角滑落,他却浑然不觉。
突然,观察窗内的景象稳定下来。原本浑浊的液体变得澄清,而在液体中央,悬浮着一片薄如蝉翼、泛着奇异金属光泽的薄膜!它并非完美无瑕,边缘甚至有些许褶皱,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低呼出声,声音带着哭腔。
林晓猛地扑到观察窗前,几乎将脸贴了上去,仔细审视着那片薄膜。他颤抖着手,调出检测探头的数据——介电常数、磁导率分布、对特定波段的电磁波响应……一项项数据跳跃在屏幕上,虽然距离理想的理论值还有差距,但趋势完全正确!这证明,分子自组装与场诱导成型的路径是可行的!他们用几乎零成本的废料,造出了第一块实验室级别的、具有潜在超构表面特性的原型!
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几个月来的质疑、压力、无数次失败后的沮丧,在这一刻都化为了狂喜的泪水与拥抱。
沈未央不知何时站在了实验室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加入欢呼,但向来清冷的眼眸中,也掠过一丝极淡的、名为欣慰的光芒。他走到控制台前,快速浏览着数据,片刻后,对仍处于激动中的林晓说道:“记录所有参数,尤其是电场频率与催化剂浓度的匹配曲线。这只是第一步,重复性和稳定性是接下来的关键。”
林晓用力点头,抹了把脸,眼神无比坚定:“明白,老师!我们一定能把它完善出来!”
消息第一时间被送到了霍府。
霍聿枭看着沈未央亲自送来的简短报告和初步数据,即使他对那些专业术语不甚了了,也完全明白这项突破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意味着北地在尖端材料领域,找到了一条摆脱外部依赖、成本极低的自主创新路径。这对于正被金融绞索紧紧缠绕的北地而言,不啻于一剂强心针。
“好!太好了!”霍聿枭难得地放声大笑,用力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一下,“我就知道!老子勒紧裤腰带供着你们搞研究,值!”
他看向沈未央,目光灼灼:“这东西,距离实用,还要多久?”
“乐观估计,小型化验证需要三个月。大规模生产工艺摸索,需要更长时间,但技术壁垒已被突破。”沈未央冷静地回答,“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我们在极端封锁下,依然具备强大的内生创新能力。这对稳定内部人心,打击外部封锁联盟的气焰,意义重大。”
霍聿枭缓缓收敛了笑容,眼中精光闪烁:“没错……是时候,让那些以为掐住我们钱袋子就能让我们跪地求饶的人,清醒一下了。”
他踱步到巨大的军事地图前,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划过长江流域,最终牢牢钉在南方政府所在的区域。
“陆鼎山……”霍聿枭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语气里的杀意几乎凝成实质,“当年放他一马,这只老狐狸,以为躲在后面煽风点火,联合洋人搞金融封锁,就能置身事外,甚至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