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闷热潮湿的雨林深处,危机四伏。霍云苓与幸存的几名护卫,如同受伤的困兽,在藤蔓纠缠、毒虫遍布的绿色迷宫中艰难穿行。身后的追兵如同跗骨之蛆,枪声不时在丛林间响起,惊起一片飞鸟。
“这样下去不行,我们迟早会被耗死。”钱掌柜喘着粗气,伤口因汗水和污物浸泡而显得狰狞。
霍云苓停下脚步,靠在一棵巨大的榕树气根上,雨水和汗水混合,从她苍白的脸颊滑落。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她回忆着遇袭的细节,追兵的装备、战术,以及这片区域的地形和可能的村落……
“他们不是殖民地的正规军,是雇佣兵。求财?还是灭口?”霍云苓眼神锐利,“如果是求财,活捉我的价值远大于尸体。如果是灭口……说明我们触碰到了他们真正的核心利益,他们才会如此不计代价。”
她迅速做出了决断:“不能往预设的撤离点走,那里肯定有埋伏。我们往西,去‘清水寨’!”
“清水寨?那是本地土人的地盘,排外得很!”一名护卫诧异道。
“正因为排外,殖民者和雇佣兵才不敢轻易深入。而且,”霍云苓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记得商行几年前和清水寨的大头目,有过一面之缘,做过一笔很小的药材生意。赌一把,赌他们还记得‘霍’这个姓氏代表的信誉,也赌他们……对不断侵占他们土地的殖民者和外来者,早已心怀不满!”
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绝境中唯一的生机。他们改变方向,利用霍云苓对地形和当地社情的模糊记忆,向着雨林更深处的土着寨子潜行。几次与追兵惊险地擦肩而过,依靠着对丛林环境的巧妙利用和决死的勇气,他们终于在被合围前,看到了清水寨那依山而建的、带着防御工事的竹楼轮廓。
奉垣,联合实验室会议室。
关于林晓那份“可编程超构表面透镜”构想的手稿,引发了一场远比预想更激烈的技术路线之争。
以几位资深材料学和光学工程师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此构想虽极具想象力,但完全脱离了当前工业基础。“超构表面的微观加工需要纳米甚至埃米级别的精度,这根本是科幻!我们连高纯度晶片都依赖手工研磨牺牲生命才能获得,谈何‘可编程’?这只会分散我们本就不足的资源和精力,应该集中力量,攻克复合激光系统的工程化难题。”
而另一批更年轻、思维更活跃的研究员则被林晓的构想深深吸引,成为“激进派”的支持者。“复合激光系统是基于现有技术的极限优化,但天花板肉眼可见!林晓的构想代表的是下一个时代!我们现在不投入,不布局,难道要等别人造出来,再用它来对付我们吗?再难,也要有人开始走!”
双方争论不休,焦点在于有限的资源,是应该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现有技术完善,还是投向“虚无缥缈”但潜力无限的未来方向。
沈未央沉默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份手稿粗糙的纸张。那跳跃的思维,不拘一格的狂想,甚至字里行间那种对现有困境的“不耐烦”……都让他仿佛看到了那个顶着一头乱发、永远在抱怨“不科学”却又总能创造奇迹的身影——顾宗棠。
他抬起头,打断了争论。
“技术路线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沈未央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定鼎的力量,“复合激光系统,是我们必须握在手中的‘现在’。而林晓的构想,”他看向坐在角落、因激烈争论而有些不安的少年,“是我们要为之播种的‘未来’。”
他做出了决断:“成立两个独立项目组。一组,由我负责,继续推进复合激光系统的实战化与小型化。另一组,由林晓作为理论核心,配备必要的辅助人员,专注于‘超构表面’的基础理论与可行性预研。资源按七三比例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