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上,北地绝不会坐以待毙,必要时,不吝于使用任何手段。
而在联合实验室内,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但这转机,却浸透着鲜血与牺牲。
沈未央调整了思路,不再执着于单一晶体的极限性能,转而尝试采用一种复合晶片堆叠结构,将能量负荷分散到多个较易制备的次级晶片上。然而,这种结构对晶片之间的贴合精度要求达到了微米级别,现有设备根本无法满足。
一位名叫陈源的老工程师,参与了早期对日缴获设备的拆解研究,提出可以用手工研磨配合特殊光学胶进行尝试。这是一个极其精细且危险的工作,因为用于测试的高能脉冲哪怕有丝毫泄漏,都足以致命。
陈源带着两名助手,在加固的隔离工作间内,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就在最后一次关键贴合即将完成时,用于固定晶片的微型夹具因金属疲劳突然崩裂!一片被能量轻微灼伤过的晶片边缘在应力下碎裂,带着残余的能量溅射而出!
“小心!”陈源猛地将身旁的年轻助手推开,自己却被数片高速飞溅的晶片击中面门和胸膛!隔离间外,众人只听到一声闷响和惊呼,冲进去时,只见陈源倒在血泊中,手中还紧紧握着那枚即将完成贴合的核心晶片组。那晶片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被他的身体保护了下来,完好无损。
陈源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他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那套至关重要的、达到精度要求的复合晶片组。
当这套染血的晶片被成功安装到实验装置上,并首次稳定输出了超过理论阈值百分之五十的复合激光束时,控制室内没有欢呼,只有一片死寂的沉默与浓得化不开的悲恸。
沈未央看着屏幕上那稳定跃动的能量曲线,又看了看旁边桌子上那块从陈源手中取下的、沾染着暗红血迹的晶片,缓缓闭上了眼睛。
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铭刻着奉献与牺牲。这染血的转机,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