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那惊人的天赋,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不仅引来了外部势力的暗中窥探,更在奉垣最高决策层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安全”与“未来”的微妙分歧。
“未央,林晓的天赋毋庸置疑,但他太年轻,心性未定,背景关系也需要时间厘清。”霍聿枭看着沈未央提交的、关于破格吸纳林晓进入“擎天”计划核心团队的申请,眉头微蹙,“‘擎天’计划关乎国运,不容有失。我建议,将他置于相对独立的辅助研究岗位,既能发挥其才,也可在可控范围内观察、保护。待其心性成熟,忠诚无疑,再予重任不迟。”
他的考量基于一个统帅的审慎。林晓的天赋是利剑,但也可能伤及自身,在内部暗流涌动、外部强敌环伺的当下,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必须被严格管控。
沈未央却持不同意见,他的理由纯粹而直接:“科学突破往往依赖于非常规的、跳跃性的思维。林晓所展现的直觉与创造力,是目前团队中最稀缺的。将他隔绝在核心之外,是对其天赋的浪费,也可能延缓我们打破技术壁垒的进程。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更严密的信息隔离和引导来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
他看着霍聿枭,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们需要的是能劈开荆棘的斧刃,而不是被精心呵护、却可能永远无法出鞘的摆设。”
这是两人第一次在关乎具体人才使用的战略层面上,产生如此清晰而微妙的分歧。一个更重稳妥与掌控,一个更重效率与突破。书房内的气氛,因这理念的碰撞而显得有些凝滞。
最终,霍聿枭选择了折衷,但也体现了对沈未央判断的尊重。
“可以让他接触部分核心理论计算,但实验数据和工程细节,暂不开放。他的所有对外联络,由‘暗影’专人负责,日常接触人员严格限定。”霍聿枭做出了决定,语气不容置疑,“未央,我理解你对人才的渴望,但有些风险,我们必须管控。这是底线。”
沈未央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已是霍聿枭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所能做出的最大平衡。林晓这株幼苗,将被置于一个透明的保护罩下,既给予阳光,也限制风雨。
就在奉垣为天才的安置而费神之时,南洋传来的消息,让霍聿枭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如鹰。
秦穆的静默情报网确认,“环太平洋共荣基金会”支持的几家欧美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溢价,与荷兰、英国殖民当局秘密签订长期矿产开采合同,目标直指南洋地区丰富的锡、橡胶、石油及部分稀有金属。同时,数艘悬挂日本商社旗帜、实则由基金会控股的货轮,已满载着工业设备,驶向几个关键矿点,意图迅速形成事实上的垄断。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却关乎未来工业血脉的争夺战!若让对方得逞,北地刚刚起步的“擎天”计划乃至整个工业化进程,将面临被扼住原料咽喉的致命威胁。
霍聿枭没有半分犹豫,立刻展现出其铁腕手段。
“命令霍云苓,动用商行一切力量,不惜代价,参与竞标!哪怕暂时亏损,也要打乱他们的布局,抢下部分矿源!”
“通知外事部门,以‘维护远东经济平衡与自由贸易’为由,向相关殖民当局提出正式照会,施加外交压力。”
“秘密支援南洋当地的抗殖民武装和华人商会,给他们提供资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让他们去给那些殖民者和基金会代理人制造麻烦,拖延他们的开采进度!”
“必要时,”霍聿枭眼中寒光一闪,“可以让我们的‘暗影’小队,以南洋华侨自卫武装的名义,‘协助’当地势力,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设施破坏’和‘人员劝退’。”
一套组合拳,经济、外交、地下行动多管齐下,强硬而果决。霍聿枭用行动表明,在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资源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