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强大、民族复兴的热血,并未因时空的细微偏差而改变流向,只是换了一个倾注的对象。
这三个洪门送来的新闻系毕业生,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们既有专业的学识,又有洪门背景带来的、某种程度上可追溯的可靠性(洪门虽为帮会,但在民族大义上历来立场鲜明)。
更重要的是,他们来自海外,视野开阔,不易被国内复杂的派系和旧有舆论格局所束缚。
但是,接受他们,也意味着奉垣与海外洪门这股势力建立了正式的联系。
这背后是福是祸?会引来怎样的关注和麻烦?沈未央不得不深思。
“蝴蝶的翅膀……到底将未来扇向了何处?”
他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
他原本只是想办一份报纸,打破信息垄断,却没想到会牵扯出如此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海外力量。
沉思良久,沈未央最终做出了决定。
他拿起笔,开始起草回信。
在信中,他先对南洋洪门同胞的爱国热忱和对奉垣事业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佩。
接着,他以诚恳的态度,表示非常欢迎那三位学成归国的新闻人才前来奉垣,并承诺将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
他也委婉地提到,办报事业刚刚起步,前路必然艰辛,希望他们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他没有在信中做出任何政治上的承诺或捆绑,只是将这次合作定位在“共同为振兴祖国舆论、传播真实声音”
的事业基础上。
回信写好,交由特殊渠道寄出后,沈未央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国家地图前,目光从奉垣缓缓南移,越过山海关,掠过中原,最终停留在那片遥远的、蔚蓝色的南洋海域。
一股更加宏大的图景,似乎在他眼前缓缓展开。
奉垣的未来,或许不仅仅局限于北地一隅,也不仅仅依赖于钢铁和枪炮。
那些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心系祖国的华人力量,是否也能成为这条艰难复兴之路上的重要盟友?
“聿枭,”
他望着地图,仿佛在对着那个正在前线征战的男人说话,“我们的路,看来要比想象的,更宽阔,也更复杂了。”
不久之后,三位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的年轻身影,持着南洋洪门的荐书,踏上了奉垣的土地,走进了“启声”
计划的那栋小楼。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新闻技能,更是一股来自海外、渴望参与祖国建设的清新之风,以及一条意想不到的、连接着更广阔天地的纽带。
历史的进程,确实因某些变量而偏转,但某些深植于血脉中的情感与力量,却如同暗流,始终奔涌,并在新的因缘际会中,找到喷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