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种技术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条理性:“我们可以先办一份日报,重点报道奉天和东北的建设成就、政策法规、民生改善,同时客观报道国内外大事。
还要办一份更具深度的周刊或月刊,进行时事评论、技术介绍、文化探讨,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甚至,可以成立一个通讯社,专门负责采集和布关于奉天及前线的第一手新闻稿件,提供给其他愿意采用的中外媒体,打破他们的信息垄断!”
他眼中闪烁着一种开创性的光芒:“我们不搞虚假宣传,但我们要掌握呈现事实、解释事实的主动权。
我们要让世界听到属于奉垣、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真实的声音!”
霍聿枭看着沈未央眼中那熟悉的光芒,那是每当有新的、艰难却至关重要的计划诞生时,才会出现的专注与热忱。
他知道,沈未央这次提出的,是一件足以影响深远的大事。
掌握了笔杆子,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掌握了塑造人心的利器。
他沉吟片刻,猛地一拍桌子,决断道:“好!
就按你说的办!
这件事,交给你全权负责!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需要协调哪些部门,你直接找秦穆,或者找我!”
他站起身,走到沈未央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未央,咱们不光要有‘龙吟’这样的钢铁拳头,也要有能出震耳欲聋声音的‘喉咙’!
这件事的意义,不亚于打赢一场大战役。
放手去做!”
沈未央重重地点了点头,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却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技术救国,实业救国,如今,或许还要加上一条——舆论救国。
很快,一个代号为“启声”
的秘密计划,在奉垣最高层的小范围内启动。
沈未央暂时将“龙吟”
项目的部分日常管理工作移交,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筹建报社和通讯社的繁杂工作中。
他亲自参与人员的选拔和面试,审核采购的印刷设备清单,与聘请的资深报人探讨办报方针和版面设计……
奉垣城内,一处不起眼但戒备森严的小楼里,灯火开始彻夜长明。
这里,即将成为奉垣乃至整个北地,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的舆论阵地。
打破信息壁垒,争夺话语权的战役,在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悄然拉开了序幕。
没有人知道,这小小的开端,将在未来掀起怎样的波澜。
但沈未央坚信,当真理的声音能够被自由而响亮地传播时,任何谎言与污蔑,都将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