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普通盔甲,缺的是精良兵器与重甲。
“普通盔甲先停下,优先打造重甲和兵器,这是眼下最需要的。”
“是!”
随后,朱由校让马祥麟试穿了一套新制重甲。
明代常规盔甲以布面为主,铁甲与棉甲多用于九边与辽东地区,土司兵如白杆兵,则多靠自备装备,所穿多为厚重棉甲。
“陛下,这套甲不错,虽然沉,但厚实稳固,防护性极强,尤其适合关外战场。”
朱由校所要求的重甲分为三层,内穿锁子甲,中间是厚实棉衣,外罩近一厘米厚的铁甲,还专门设计了面具,专为防箭而制,全身包裹严密。
蒙古与建奴都擅长弓马,火器不是他们的强项。
蒙古人苦于财力不足,难以列装火器;努尔哈赤却傲慢轻视,称这些是“烧火棍”
,唯一瞧得上眼的只是火炮。
可他的儿子皇太极却比他有远见,对火器的重视远其父。
马祥麟披上重甲,提起大刀比划了几下,动作虽不迅捷,也算灵活。
这已是盔甲能做到的最佳程度了。
“张之极,先调五千套军械送往营地!”
朱由校接着对马祥麟说道:
“明日你亲自押送,先给骁骑营全部换装,剩下的交给周兴武的虎贲营。”
“去火器厂房看看。”
火器厂房已有千余工匠,分工明确,每五人一组负责一支火绳枪。
这东西急不得,必须精工细作,十日可出六百杆。
朱由校坚持制造火绳枪,是因它勉强能击穿建奴的铁甲。
鸟铳、三眼铳威力不足,难以奏效。
他让马祥麟挑出二十支试射,还让人取来铁甲残片测试。
七十步内可击穿,五四十步最为有效。
条件有限,重型火器造不出来,只能用这些应付。
------------
大明火器繁多,火铳、火枪种类多达十余种,自永乐年起便广泛列装各军。
万历援朝一战,明军的拐子铳、迅雷铳令日军胆寒,日方火器兵毫无招架之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还有多管火箭,明军称之为“一窝蜂”
,后经戚继光改良,称“流光神机箭”
。
这种武器可三箭,也可百箭齐,百箭齐射者称为“百虎齐奔”
,火力惊人。
因火器精度差,明军多用火力覆盖来弥补。
在朱由校看来,这简直就像后世的喀秋莎,威力惊人,操作方式也惊人地相似。
此外,还有五雷神机、左轮枪、抬枪等大口径火器,种类繁多。
可问题来了:明军火器如此之强,为何却屡败于建奴、蒙古,甚至对流寇也束手无策?
这不仅是时代局限所致。
早在元朝时期,火器便已大规模用于战场,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永乐皇帝的神机营确实是支以火器为主的军队,但在此之前,火器早已登上战争舞台。
在朱由校眼中,如今的人早已没了创造力,脑子被四书五经牢牢束缚。
那些读书人嘴上说着忠君爱国,实则将新奇技艺统统视作旁门左道,根本不屑一顾。
大明的官场,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处处贪腐成风,连军士的基本装备都不愿配齐,粮饷更是被层层克扣。
军队在他们眼中就像猪狗一样,拖欠个月粮饷,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
当年李如松带兵出征朝鲜,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任务都是戚家军扛的。
他们永远冲在最前,战后却连应得的军饷都没拿到。
最终竟被自己人围剿,全军覆没。
这支从未被日本、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