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服,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一把老式的检测锤。
“这是在干嘛?敲地鼠?”
有人小声嘀咕。
只见赵小满蹲下身,轻轻敲击着隧道壁。
一下、两下、三下……他的动作很轻柔,仿佛在与大地对话。
镜头拉近,给到了赵小满手中的检测锤。
锤柄上,缠着一条褪色的红布条,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这是……”
有人认出了那条红布条,惊呼出声。
那是赵工的遗物!
“听锤法!”
郑卫东适时地接过话茬,声音低沉而有力,“这是赵工传下来的绝活。
他能通过敲击的声音,判断隧道壁的结构是否安全。
这段视频,是赵小满带领团队在新地铁隧道施工中,采用‘听锤法’提前现衬砌裂缝的画面。”
画面中,赵小满指着一处不易察觉的裂缝,对着身边的同事,比划着什么。
他的表情很严肃,眼神里充满了专注。
“这不是迷信,”
郑卫东提高了嗓音,“这是三百公里管网淬出来的经验!
是无数个夜晚,赵工父子用耳朵,用身体,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经验!
这种经验,难道不应该被记录,被传承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段视频震撼了。
于佳佳的“修补伦理”
,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切入点。
几天后,市档案馆。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整洁明亮的大厅里。
今天,档案馆将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掌印计划”
启动仪式。
所谓的“掌印计划”
,是于佳佳推动的,旨在将参与《人心测绘图》归档的建设者,在副本末页留下沾有作业痕迹的掌印——混凝土粉、煤灰、机油或扫帚屑。
“掌印,是劳动者的勋章。”
于佳佳在仪式上说道,“每一枚掌印,都代表着一份责任,一份付出,一份对这座城市的爱。”
批百份文件移交仪式上,赵小满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穿着崭新的工作服,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显得有些局促。
轮到赵小满了。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台前。
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个印泥盒。
赵小满犹豫了一下,伸出了左手。
他的右手指尖,因为工伤残疾,无法完整展开。
他用戴着手套的左手,小心翼翼地沾了沾印泥,然后,郑重地按在了文件末页的指定位置。
全场寂静。
李素芬,市档案馆副馆长,档案伦理改革的倡导者,缓缓地走到投影仪旁,按下了按钮。
一张放大的手掌拓片,投影至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