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并没有争辩,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李处长,不如这样,我们请周正礼老先生留下来的‘人体测震评分表’出来,对照一下这位小朋友的手势,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现。”
工作人员取来一张泛黄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地质结构的震动频率和人体感受的对应关系。
于佳佳仔细对照着小女孩的手势,眉头微微皱起。
“她说的是‘岩层回弹滞后’,五级预警。”
于佳佳抬起头,语气严肃地说道。
李承志的脸色变了。
他虽然不相信这些所谓的“人体测震”
当晚,钻探队连夜对地下管廊进行了勘测。
结果令人震惊:一处预应力锚索局部松弛,若遇震动,极有可能引连锁位移!
李承志开始动摇了。
第四天,市档案馆。
李承志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想要找到更多关于“听地计划”
的线索。
他翻阅着一份份泛黄的资料,一张张模糊的照片,一段段尘封的影像。
在“hoo7”
号资料中,他看到了一段关于老人自“听地会”
的影像记录。
老人们围坐在陶罐旁,静静地倾听着来自地下的声音。
突然,一位老人指着陶罐,激动地说道:“要下雨了!
要下大雨了!”
起初,没有人相信。
但几个小时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整个城市。
李承志继续翻阅着档案,他现,雷雨前的地表震颤频率,竟然与三十年前一次滑坡事故前夕的高度吻合!
他震惊了。
第五天,一家僻静的茶馆。
李承志约见了于佳佳,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困惑:“你们这套东西……没法量化,没有理论依据,但好像……真有用。”
于佳佳笑了笑,她早就预料到李承志会有此一问。
“它不是工具,是提醒。”
于佳佳缓缓说道,“就像闹钟不会思考,但它知道你该醒了。”
她拿起桌上的一个空陶罐,递给李承志,“下次开会,请带这个进去。
让他们听听,什么叫‘静得慌’。”
李承志接过陶罐,入手冰凉,他看着于佳佳平静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
李承志独自走在回宾馆的路上,路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他手里紧紧地抱着那只空陶罐,仿佛抱着一个沉甸甸的责任。
他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
夜空中繁星点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回到房间,李承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爸,是我……”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承志啊,怎么样?事情还顺利吗?”
李承志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爸,有些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调研结束前夜,李承志独自一人来到了废弃的锅炉房旧址。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慢慢地走向一口废弃的井盖,蹲下身子,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井盖上斑驳的锈迹。
夜幕低垂,废弃锅炉房的锈铁气味在空气中弥漫,李承志的指尖还残留着井盖的冰冷触感,像握着一个时代的脉搏。
他起身,动作利落,从那鼓囊囊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内部文件草案,文件名长得能把人噎死——《关于推广城市非语言感知辅助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这名字,一听就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