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坐着,嘴角微微上扬,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
会议结束后,于佳佳留下,递给林志远一份文件。
林志远接过文件,封面写着《非标感知证据采纳建议书》,厚重的纸张散出一股淡淡的油墨香。
于佳佳低声说道:“林局,这不仅仅是建议,更是一份证据。”
文件的附件有三页,分别是五十年前地质队的手绘应力图、赵工的维修记录中关于“陶器应变反应”
的零星笔记,以及锅炉房老职工回忆录节选:“赵师傅说,土比铁诚实。”
林志远翻阅着附件,眉头逐渐舒展,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
为了验证陶罐的可行性,于佳佳联合环卫协会启动了“扫帚震频联动测试”
。
陈秀兰组织了八名凌晨清扫工,在不同的路面条件下使用同一型号的扫帚作业,同时采集音频与地面湿滑数据。
三天后,陈秀兰拿着报告走进于佳佳的办公室,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微笑。
“佳佳姐,我们得出了结论,扫帚尾端震动频率低于8h时,预示结冰概率达91。”
于佳佳接过报告,仔细阅读,心中不由赞叹陈秀兰的敏锐和敬业。
她将报告命名为《低语之具》,提交至市政交通联席会。
果然,有人嗤笑道:“扫大街还能上应急台?”
但当夜一场冻雨来袭,六区环卫组依据《低语之具》的结论,提前布撒了融雪剂,避免了多起交通事故的生。
舆论迅反转,于佳佳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与此同时,赵工托姚小波转交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封面写有“声纹备忘”
四个字。
姚小波带着笔记本找到于佳佳,眼神中带着几许好奇和敬意。
于佳佳接过笔记本,一页页翻开,里面记录着赵工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其中一页标注着:“东郊泵站南侧,陶片遇潮现‘人’字纹,三十年必有一震。”
于佳佳立刻带队实地勘察,现该处正位于新建地铁联络通道上方。
她以个人名义致信规委,建议暂缓爆破施工。
然而,信件石沉大海,无人回应。
于佳佳没有气馁,她带着陶罐和录音设备,在工地外围连续七夜蹲守,录下了地下持续的低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