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扫地僧”
。
赵工穿着一身油腻的工作服,满脸的沧桑,双手布满了老茧。
他拒绝了所有采访,只是交给姚小波一封信,托他转交于佳佳。
信中写道:
“我们修了一辈子管道,以为是在修钢铁,其实是修人心。
地不会说谎,但人会装睡。”
随信附有一本手绘《地下声纹图谱》,标注了全市47个“易震点”
,皆源自赵工几十年巡线经验。
于佳佳收到信后,默默地将原件送入市档案馆特藏室,复制品则挂进了联席会会议室。
那张图谱,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姚小波站在于佳佳工作室的窗前,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
“佳佳姐,你说,这城市里到底藏了多少故事啊?”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老王,帮我查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智能井盖项目……”
春雨如酥,却也带着一丝料峭的寒意。
于佳佳裹紧风衣,领着新一批“听地人”
——有退休工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几个穿着冲锋衣的驴友——沿着泥泞的小路,走向即将启用的新区地下管廊。
管廊入口处,巨大的盾构机还未来得及撤走,钢铁巨兽的残骸带着一股浓烈的工业气息。
于佳佳深吸一口气,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和钢筋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难以察觉的腐朽气息。
突然,她停下了脚步。
在施工预留口旁,一片狼藉的泥土中,半片碎陶兀自静默。
于佳佳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拾起它——正是当初那只在锅炉房里“退休”
的空罐残片。
陶片边缘粗糙,断裂处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无声的故事。
她将陶片带回工作室,没有立刻扔进垃圾桶,而是找来金缮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它修补完整。
金色的线条在陶片上蜿蜒,像一条条细小的血管,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当晚,于佳佳在工作笔记末尾写下一行字:“技术终将迭代,但有些信任,只能交给时间来烧制。”
窗外,整座城市的地下管网静静呼吸,仿佛无数陶罐在黑暗中低语。
“于姐,你说,这批新井盖,真能行吗?”
小助理抱着文件,有些担忧地问道。
于佳佳没有抬头,只是拿起那只修补好的陶罐,轻轻摩挲着。
“行不行,得让它们自己说。”
元宵断电事件后的第三天,市应急局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异常紧张。
寂静的空气里,只能听到讧式空调轻轻的嗡嗡声。
林志远坐在主位,手边放着调好的ppt,他的扑克脸依然冷峻,双眸却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会议桌四周,坐着市里的各部门领导和专家,每个人的表情都严肃得像是被定格的画面。
会议开始,林志远点开了一段监控录像。
画面中,抢修现场的一名工人无意间踢翻了温水盆,浸泡中的陶罐滚出,裂痕迅显影,那一瞬间,仿佛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滞了。
林志远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这就是那天晚上,陶罐显影的过程。”
录像停止,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几秒钟后,一个官员打破了寂静,语气中带着不屑:“这算科学依据吗?能写进应急预案?你们这是在开什么玩笑?”
立刻有人附和,质疑声四起。
林志远眉头紧锁,双手撑在桌面上,眼见会议陷入僵局,他看了一眼身旁的于佳佳。
于佳佳并没有立即反驳,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