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王建国盯着监控屏,血红色的警告框再次炸裂。
他差点没把刚续上的枸杞水给泼了。
“卧槽,又来?”
王建国揉着胀的眼角,调出周边七个感应点的数据。
屏幕上,七条水位线像迪斯科灯光一样疯狂跳动,但他很快现,水位变化竟然呈脉冲式,每三分钟一次,精准得像瑞士钟表。
“这……这节奏……三击?”
王建国瞬间想起白天赵工说的“气眼”
,再看看那完美同步的三分钟间隔,一股凉气从脚底板直窜脑门。
“好家伙,感情是城市在打嗝放屁呢?”
王建国嘀咕一句,果断手动关闭了自动报警模块,然后在日志备注栏里敲下一行字:“例行呼吸,勿扰。”
保存,回车。
十分钟后,监控屏幕上,疯狂跳动的水位曲线像听话的孩子一样,缓缓回落,恢复平静。
王建国长出一口气,感觉比刚跑完五公里还累。
黎明前,他哈欠连天地在交接本上写下一句:“有些漏,是城市在吐纳。”
接班的同事老李,叼着半截没点着的烟,瞅了一眼,撇撇嘴:“神神叨叨的。”
大手一挥,直接划掉。
但他犹豫了一下,又默默地把这句话抄进了自己的私人笔记里,然后抬头望向窗外,喃喃自语:“这雨,怕是还得下……”
时间快进,数周后。
于佳佳坐在“智慧城市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的观众席上,一边用手机刷着德云社最新的演出安排,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台上领导的讲话。
她今天来,纯粹是给秦峰一个面子——麦窝社区现在也开始搞一些文化项目了,需要和官方打好关系。
台上,主持人激情澎湃地介绍着最新研的《城市声纹图谱》。
“……经过我们专家团队的努力,已经成功收录了包括交通噪音、人群喧哗、施工声响等在内的上千种城市声音样本,并建立了完善的人工智能识别模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的‘标准三级模型’!”
大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段标准化的三声敲击音频,伴随着精美的波形图。
于佳佳撇撇嘴,心想:“这玩意儿也能叫文化遗产?真要是按这标准来,北京烤鸭是不是得统一成一个味儿?”
接下来是演示环节,主持人邀请于佳佳上台互动,美其名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
于佳佳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为了顾全大局,还是优雅地走上了台。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u盘,递给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这里也有一段关于城市声音的音频,想请大家鉴赏一下。”
主持人愣了一下,接过u盘,插入电脑。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经过于佳佳精心剪辑的音频:孩子们踩空地砖的脚步声,节奏不稳却充满活力;聋哑儿童敲击打击乐器时,错乱的节拍,却带着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还有刘婶那标志性的,仿佛要把肺都咳出来的“咳——咳——咳”
。
原本信心满满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瞬间崩溃。
大屏幕上,数据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乱飞,识别率从9999直线跌至12。
现场一片寂静,气氛尴尬到了极点。
主持人擦了擦额头的汗,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个……可能……是系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我们稍后会进行修复……”
于佳佳却微微一笑,拿起话筒,对着台下说道:“各位,你们录的是声音,我们活的是节奏。”
说完,她优雅地鞠了一躬,转身走下了台,深藏功与名。
散场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