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过石墩的缝隙,出嘶嘶的声响,像是老旧的风箱在喘息。
大家都以为,这口锅彻底废了,老吴也终于放下了。
只有吴小雨知道,有些东西,并没有消失。
每天上学,她还是会习惯性地路过那个亭子。
只不过,她的手指不再敲击铜锅,而是轻轻地,在石墩上的那个圆形的锅印上,敲三下。
“哒、哒、哒……”
音不成调,甚至有些刺耳。
但吴小雨却会把耳朵贴在石墩上,仔细聆听。
她听见的,不是锅的声音,而是风在石头缝隙里,在金属裂纹里拐弯的声音。
那声音很小,很细微,却像是某种古老的低语,带着岁月的沧桑和秘密。
吴小雨觉得,这声音,比以前的铜锅,更有意思。
她拿出手机,录下了这段“歪声”
。
然后,她把这段音频到了班级群里,配上文字:“这是升级版。”
同学们一头雾水,纷纷表示听不懂。
但总有那么几个闲的蛋疼的,好奇心旺盛的,跟着吴小雨学了起来。
他们也跑到亭子边,在石墩上敲敲打打,录下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的节奏散乱,有的跑调严重,但无一例外,都很自然,很随意,就像雨滴落在瓦片上,毫无规律,却又充满生命力。
林小满最近忙得脚不沾地。
“城市之声”
的季度合辑,马上就要上线了,她需要整理大量的素材,还要进行最后的剪辑和润色。
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她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段音频的背景里,都隐约浮现着类似静音亭旧频的震动。
一段是地铁隧道通风口的低鸣,沉闷而压抑,像是城市的心脏在跳动;一段是医院氧气瓶减压阀的滴答,清脆而规律,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还有一段,竟然是省台播音间空调外机运转的节奏,单调而重复,像是永不停歇的齿轮。
林小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些声音,明明来自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设备,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