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林小满的视频。
他敏锐地现,林小满的拍摄角度非常刁钻,精准地避开了文化馆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显然是刻意为之。
他立刻私信联系了林小满。
“你好,我是麦窝社区的粉丝,无意间看到了你的视频,拍得很好。”
“谢谢,”
林小满回复道,“我也是觉得,有些东西不应该被埋没。”
“我注意到你好像很了解静音亭的情况,”
姚小波试探性地问道,“你是本地人?”
“嗯,我是本地的,以前听过你们麦窝社区的讲座。”
姚小波心中一动,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只是去一段加密音频包,附言:
“如果你真想拍,就去静音亭等一场雨。”
凌晨三点,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整个小县城都沉浸在雨幕之中。
雨夜,陇东小县城像是被泼了墨,黑得纯粹。
林小满顶着瓢泼大雨,一路小跑,总算赶到了静音亭。
这鬼天气,淋成落汤鸡都是轻的!
她麻利地架好设备,专业范儿十足。
雨点噼里啪啦砸在铁皮顶上,像一狂野的打击乐。
滴滴答答顺着扫帚柄往下淌,落在陈伯那件油得亮的雨衣上,晕开一圈圈水花,这不就是最真实的声音采样嘛!
正当她要按下开机键,一个熟悉的身影冒了出来——县文化馆副馆长赵卫国,手里还擎着一把黑伞,跟个黑无常似的。
“林记者,别拍了。”
赵卫国语气带着点无奈,“上头说了,要‘避免过度渲染民间个案’,影响不好。”
林小满抬头,倔劲儿上来了,一把推开伞。
“赵馆长,如果我不拍,这声音就不存在了吗?他们能听见吗?”
,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流淌,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赵卫国被问住了,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就在这时,静音亭里传来“铛、铛、铛”
三声清脆的敲击声。
陈伯还是那个陈伯,风雨无阻,一下一下敲着他的铁架子。
那一瞬间,林小满果断按下录制键。
而赵卫国,在雨声中,悄悄地后退了一步。
林小满觉得,这雨夜简直就是她的高光时刻。
噼里啪啦的雨声,赵卫国那张吃了瘪似的脸,还有陈伯那一下又一下,仿佛敲在她心坎儿上的铁器声,都让她觉得热血沸腾。
“赵馆长,您说这影响不好,到底啥影响啊?是影响您升官财,还是影响这老亭子给大家伙儿带来点乐呵?”
林小满的声音不大,但在这雨夜里,却显得格外清晰。
赵卫国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林小满把设备架好,开始录音。
他心里苦啊,这年头,干点啥都不容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这根针,扎得浑身都疼。
第二天,静音亭的自动播放系统,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又精神焕了。
不仅如此,还多了一个新功能——人脸识别打卡。
文化馆给陈伯配备了一台人脸识别机,要求他每天上班前刷脸签到,美其名曰“数字化管理,与时俱进”
。
陈伯倒也配合,每天早上,风雨无阻地站在机器前,对着屏幕龇牙一笑,算是打卡。
“陈伯,您这笑容,比哭还难看。”
林小满忍不住调侃他。
“这玩意儿,比日本鬼子还难伺候。”
陈伯嘟囔着,但还是坚持每天刷脸。
然而,好景不长。
第三天,人脸识别系统突然罢工了。
屏幕一片漆黑,任凭陈伯怎么刷,就是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