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老虎盯着小山和若花,踩着前爪,摇着大尾巴,一副要扑过来的样子。
两人惊慌失措,嘴里喊着“不好”,突然传来一阵像雷鸣似的鼓声,震得山摇地动。从鼓声中,有一匹怪马从高峰上窜了下来,这怪马浑身白毛,背上长着一只角,四只蹄子是虎爪的样子,还有一条黑尾巴。
霎那间,这怪马嘴里便发出鼓声,飞奔过来。老虎一见,吓得早就撒丫子逃跑了。若花说:“这野兽虽然有角,看着也就是骡马之类的物种,长得也不凶恶,老虎为啥怕它呢?阿妹知道它的名字不?”小山说:“我听说驳马头上有一只角,叫声像鼓声,喜欢吃虎豹。这野兽的角虽然在背上,但样子和驳马差不多,大概也是驳马一类的物种。”只见这野兽走到她们面前,摇头摆尾的,显得很温顺,还在面前卧下来吃青草。小山见它这么听话,就用手在它背上摸了摸,然后对若花说:“我听说好马最通人性。现在我们肯定上不了山,不如骑上它试试?说不定能驮我们过岭,而且它背上有角,还能抱住,不至于摔下来。不过呢?我们得把它的脖子绑住,就像缰绳一样,拿在手里,才不会让它乱走。不知道它听不听指挥?我试试。”说着就解下身上的丝绦,对驳马说:“我唐闺臣因为找亲人到了这里,多亏若花姐姐陪着一起走,没想到她脚突然疼得不能上山,现在幸好遇到你这好马。我听说好马能比得上君子,要是你真能通灵性,把我们驮过岭去,等将来回到家乡,我一定给你立个牌位,天天烧香,报答你的大恩。”一边说,一边把丝绦绑在驳马的头顶,把包袱都挂在角上,然后把若花扶到马上,若花一手抱角,一手牵着丝绦。小山踩在石头上,坐到若花身后,也骑上了驳马。若花说:“阿妹抱紧我的后背,我要松缰绳了。”说罢,她就提着丝绦抖了两下,驳马就放开四蹄,往岭上走去。两人骑在马上,觉得很平稳,特别高兴。没多久,就越过了高岭,到了岭下。之前那只老虎正在追赶野兽,驳马一见,就发出鼓声,想要冲过去。若花赶紧拉住丝绦,把马带到一块石头旁停下,两人从石头上慢慢下来,拿了包袱,解下丝绦。驳马又蹦又跳,转眼就越过山峰,去追老虎了。
两人稍微休息了一下,背着包袱又走了几里路。小山怕若花脚疼,早早就找了个石洞歇下了。
第二天继续往前走,若花说:“今天幸好路平坦,慢慢走还不费劲。但我自从吃了松实柏子,肚子总觉得饿,这几天虽然吃了些桑椹之类的食物,好像也不管用。这里离船太远了,必须再吃一顿豆面,才能有力气赶路,不然腿更没劲儿了。”小山说:“我自从吃了松实柏子,只觉得精神越来越好,所以天天靠这个当粮食,没想到姐姐你是这样。”
“你怎么不早说?”小山立刻拿出豆面。若花吃了个饱,顿时腿脚就有力气了。又走了两天,这天在路上闲聊,小山说:“我们从上山到现在,走了半个月才到镜花岭;如今从泣红亭回来,已经走了七天,看来路程差不多过半了。这二十多天,舅舅、舅母不知道得多惦记我们!”若花说:“婉如妹妹少了个伴儿,恐怕更想我们呢。”
忽然听到树林里有人喊:“好了!好了!你们回来啦!”两人吓了一跳,赶紧按住宝剑停下脚步,远远就看见林之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我在那边树下远远看见两个人,头戴帽兜,背着包袱,就猜肯定是你们回来了,太好了!太好了!差点把我盼死了!”小山问:“外甥女离开后,舅母身体还好吗?舅舅怎么不在山下看船,反倒走了这么远的路,受这份辛苦?”若花也问:“父亲什么时候从山下出发的?离开船有几天了?母亲和妹妹身体都好吗?”林之洋说:“你们俩是不是迷路了?前面就是小蓬莱石碑,马上就能下山了,怎么说这种话?我因为你们去了二十多天没回来,心里一直惦记,每天都上来看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