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的片场还裹在薄雾里,道具组的师傅正用喷壶往地面洒水——为了营造苏清查案时的“潮湿清晨”
氛围,水珠落在水泥地上,映着远处路灯的光,像撒了把碎星星。
成彦站在更衣间门口,手里攥着苏清的警服外套,布料是做旧的藏蓝色,袖口缝着块浅灰色补丁,道具师傅说“这是苏清搭档牺牲后,她自己缝的,得带着‘旧’味,才像穿了三年的衣服”
。
她对着镜子穿警服,扣第三颗纽扣时,手指顿了顿——纽扣是黄铜的,边缘磨得亮,像真的被人扣了无数次。
想起封闭训练时,教练教她“警察穿衣服要快,还要整齐,出警时不能耽误时间”
,她深吸口气,三两下扣好纽扣,扯平衣角,对着镜子敬了个礼——姿势不算标准,却比第一次训练时稳多了,镜中的自己眼神亮得很,像真的成了那个揣着责任的女警察。
“成彦老师,准备了!
第一个镜头拍背影,苏清走进案现场的巷子!”
场务的喊声从外面传来,带着点晨雾的湿意。
成彦攥着剧本跑出去,剧本里夹着的便签被风吹得晃了晃——是顾怀安写的“背影也要有情绪,苏清的背是‘绷着的’,不是松垮的”
,便签边角还沾着点吉他弦的松香,是他整理配乐时不小心蹭的。
导演坐在监视器后面,手里拿着个黑色对讲机,眉头皱得很紧:“成彦,你记住,电影镜头比电视剧‘毒’十倍,哪怕是背影,观众也能看出你有没有带情绪。
苏清是来查连环案的,她的搭档刚牺牲,她的背得‘沉’,步态得‘稳’,不能像逛街似的!”
他指了指监视器旁边的小屏幕,上面放着参考片段,“你看周明演的老刑警,走背影时,肩膀微微前倾,手贴在裤缝边,一看就知道心里装着事。”
成彦点点头,走到巷子口站定。
风刮过巷口的老槐树,叶子“沙沙”
响,像案现场的“背景音”
。
她深吸口气,想起训练时教练说“警察走路要‘落地有声’,每一步都得像踩在证具上”
,调整好姿势,等着导演喊“开始”
。
“三、二、一!
开始!”
第一遍,她走得太快,步态有点慌,刚进巷子三步,导演的声音就炸了:“停!
你这是赶公交车呢?苏清是来查案的,不是来赶时间的!
再慢,再稳!”
成彦退回来,攥了攥拳头——手心有点汗,是紧张的。
她想起剧本里苏清的台词“每一步都要稳,不然会漏掉线索”
,重新调整步态,这次走得慢了点,却又太僵,像机器人。
“停!
你是木头人吗?背别绷那么紧!
苏清是警察,不是军人,她的背是‘带着劲的松’,懂吗?”
导演的声音更沉了,旁边的场务赶紧递过瓶水,小声说“别慌,导演对戏要求严,不是针对你”
。
第三遍,她试着放松肩膀,却忘了手的位置——右手不自觉地晃了晃,导演又喊停:“手!
手贴在裤缝边!
警察出警时,手要随时准备掏证件、掏手铐,不能晃来晃去!
你这要是在现场,嫌疑人都看出你紧张了!”
成彦的脸有点热,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训练时明明练过无数次手的位置,怎么一开机就忘了?她走到旁边,对着墙练习手贴裤缝的姿势,手指扣着裤缝的缝线,一遍又一遍,直到手臂有点酸。
周明不知什么时候走过来,手里端着杯姜茶,是王阿姨昨天托人送来的,还热着:“喝点吧,暖身子,也能稳神。”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