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硌到,也更美观。”
倾喃则教男演员穿曲裾深衣:“曲裾的绕襟要顺时针绕,层数不能太多,三层最合适,绕好后要确保领口平整,不能歪歪扭扭,不然拍特写会很明显。”
礼仪动作培训更是细致。
凰慕教演员如何行“唐代拱手礼”
:“男的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的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双手举到胸口位置,微微弯腰,幅度不用太大,显得亲切又不失礼仪。”
她还设置了“情景模拟”
——让演员扮演“陶瓷商和外商交易”
,练习用托盘递瓷瓶、行拱手礼的连贯动作,三人在旁边逐一纠正:“手腕再稳一点,托盘不要晃”
“弯腰的幅度可以再小一点,贸易场合不用行大礼”
。
培训间隙,演员们围着三人问个不停。
饰演外商的演员好奇:“为什么唐代对外商要用托盘递东西?是不是有点‘生分’?”
樊赟笑着解释:“不是生分,是‘尊重’——唐代对外贸很重视,用托盘递贵重物品,既体现了对商品的珍视,也体现了对客商的礼貌,是‘平等尊重’的体现,比直接用手递更显正式。”
演员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深的讲究,以后我演的时候,就能更理解这个动作的意义了。”
除了剧组培训,三人还把“古装剧非遗礼仪”
做成了短视频,布在工作室的社交账号上。
视频里,她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演示“唐代递物礼”
“宋代饮茶礼”
“明代束礼”
等细节,配文:“古装剧里的小礼仪,藏着大文化。”
视频很快收获了百万播放量,不少网友留言:“原来以前看的剧里有这么多‘bug’,现在终于知道正确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了!”
还有编剧和导演在评论区留言,希望能合作培训。
六月的柳岸里,工作室的书架上多了一排“剧本指导档案”
,每本档案里都夹着修改后的剧本页、礼仪示意图和拍摄反馈。
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窗前,翻着《宋绣遗珍》的最新剧本,旁边放着宋代小针刀和刺绣样品。
倾喃指着剧本里“女主角磨针刀”
的描写,笑着说:“李老师加了‘女主角每天睡前磨针刀,刀刃要磨到能映出人影’的细节,既符合咱们说的历史,又把人物的‘匠心’写活了。”
凰慕则在整理下一期“礼仪培训”
的内容:“《瓷路》剧组下周要学‘唐代陶瓷装箱礼仪’,咱们得准备好木箱、棉絮和绑带样品,教演员如何正确包裹瓷瓶,避免运输时损坏——这些细节虽然镜头可能只拍几秒,但能让观众感受到‘瓷路贸易’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