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木托盘递瓷瓶的画面:“您看,这里有明确的图像记载,咱们可以在剧本里加个‘仆人捧托盘上前’的细节,既符合历史,又能体现交易的郑重。”
倾喃则关注汉服的细节描写。
剧本里写“女主角穿‘齐胸襦裙’参加陶瓷拍卖会”
,她笑着说:“齐胸襦裙在唐代多为年轻女子日常穿着,参加正式的拍卖会,应该穿更端庄的‘曲裾深衣’,尤其是女主角作为陶瓷商的女儿,衣着要体现身份,曲裾的层数和纹样都有讲究——外层用深色锦缎,绣简单的缠枝纹,内层用浅色纱料,这样既显正式,又符合唐代贵族女子的着装习惯。”
她还在剧本旁画了简单的曲裾示意图,标注出领口、系带的位置:“这样演员服装师看剧本时,也能更直观地理解。”
凰慕则注意到剧中“陶瓷匠人收徒仪式”
的描写。
剧本写“匠人把瓷坯递给徒弟,就算完成收徒”
,她补充道:“唐代匠人收徒有‘三礼’——先让徒弟向‘瓷神’(窑神)上香,再向匠人行‘拜师礼’(双手递上‘束修’,即简单的礼物),最后匠人才会递‘入门瓷坯’,并说一句传承的话。
这个仪式不仅能丰富剧情,还能体现‘匠人精神’的传承,比单纯递瓷坯更有感染力。”
王老师坐在旁边,拿着笔认真记录,时不时点头:“你们提的不是‘挑错’,是给剧本‘添肉’!
这些细节加进去,人物更立体,剧情也更有文化味儿了。
以前我总想着‘大事不跑偏’就行,现在才知道,这些小礼仪、小细节,才是古装剧的‘魂’。”
看完剧本后,王老师还邀请三人担任《瓷路》的“非遗礼仪总指导”
,不仅指导拍摄时的细节,还能参与剧本后续的修改。
三人欣然答应,但提出一个小要求:“希望能让剧组的演员提前学习相关礼仪,比如递托盘的姿势、曲裾的穿戴,咱们提前做个‘礼仪小课堂’,拍摄时就能更顺畅。”
王老师立刻同意:“我来安排时间,你们负责讲课,咱们一起把《瓷路》打造成‘有细节、有文化’的好剧。”
消息传开后,李老师也来邀请,让三人看他的新剧本《宋绣遗珍》。
三人在剧本里现“女主角用‘剪刀’剪丝线”
的描写,立刻指出:“宋代刺绣多用‘小针刀’,而不是现在的剪刀——小针刀头尖、柄短,方便在细密的绣布上精准剪断丝线,不会损伤周围的针脚。”
她们还从工作室寄来一把宋代小针刀的复制品,附上手绘的使用示意图:“您可以在剧本里加个‘女主角磨针刀’的细节,既符合历史,又能体现她对刺绣的用心。”
五月,“轻折柳”
工作室多了一项新业务——为古装剧组提供“剧本前期礼仪指导”
和“演员礼仪培训”
。
三人整理出一套“古装剧非遗礼仪手册”
,按朝代分类,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的汉服穿戴、礼仪动作、物品使用细节,还配上了手绘插图和参考资料来源。
手册里既有“唐代递物用托盘”
“宋代饮茶三指握盏”
这样的通用礼仪,也有“陶瓷匠人收徒三礼”
“刺绣匠人磨针刀”
这样的行业专属细节。
第一期“演员礼仪培训”
,是为《瓷路》剧组的演员准备的。
培训地点设在铜官竖店片场的空房间里,三人带着手册和道具,从最基础的汉服穿戴教起。
樊赟教女演员如何系齐胸襦裙的腰带:“先把腰带在胸前交叉,绕到背后打个活结,再把带子拉回胸前,打个蝴蝶结,注意蝴蝶结要放在腰侧,不能在正中间,这样走路时不